[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线缆校验检测仪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8106.3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0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卫;孙明;刘斌;魏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许昌隆源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线缆 校验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校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线缆校验检测仪。
背景技术
在现场配电网、变电站工程改造和基建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控制电缆或者二次线芯,在安装对接时,安装人员往往不能准确的将多根缠绕在一起的线缆进行一一明确地对接。电缆线是否良好导通,电缆线芯的一一对应性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由于现场线缆数量较大、线缆长度较长,电缆芯线校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电缆芯线校对工作极其繁琐,再检测流程中,经常是2个人各执电缆接头的一端,用万用表的欧姆档进行测量;这种测试方法存在较多弊端:其一,效率非常低,测量速度非常慢,占用检测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二,耗费人力,必须2人同时测量,在实际的设备维护时且只有1人在现场的情况下会影响调试的进度。
或者需要2~3人采用者通灯等对线工具。例如:一条控制电缆为10芯,则校对总次数最多为1+2+3+......+9+10=55次,工作量极大。
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发现通灯或万用表对线存在以下弊端:其一,对人的技能依赖;其二,逐一校线繁琐、工作量大,操作时间长;其三,二次芯数越多,校线工作量将成倍增加;其四,二次线芯带电不能及时识别,易引发人身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线缆校验检测仪,能够在检测流程中解决效率低下,测量速度慢的问题;同时减少检测人员的数量,节省检测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升了配电网、变电站工程改造和基建的效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携式线缆校验检测仪,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校线检测电路板,箱体上设有多组校线可视排,箱体上还设有校线手动开关、充电孔;
所述的每组校线可视排包括始端接线端子、自检显示灯、校线显示灯和末端接线端子;
所述的校线检测电路板包括电源供电模块、电源控制模块和校线自检及检测模块,电源供电模块的电源接电端口用于连接市电,电源供电模块的供电端口连接电源控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源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校线自检及检测模块的接电端。
所述的校线可视排设定10组,每组校线可视排中的始端接线端子、自检显示灯、校线显示灯和末端接线端子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设置,且每组校线可视排依次水平排列。
所述的电源供电模块包括三端稳压集成电路,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口连接市电电压,且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还通过第一电容连接可充放电池组的负极;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出端通过第一压降二极管连接可充放电池组的正极,可充放电池组的负极连接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接地端,且可充放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供电端口。
所述的可充放电池组还连接有电量检测模块,电量检测模块还连接有声光报警器。
所述的电源控制模块包括校线手动开关和单片机,单片机的供电接入端通过校线手动开关连接可充放电池组的正极,单片机的供电接入端还通过输入滤波电容连接可充放电池组的负极,单片机的第一引脚依次通过振荡电路和第二压降二极管连接校线自检及检测模块,单片机的第二引脚通过分压电阻电路和输出滤波电容连接可充放电池组的负极,第二压降二极管的负极和可充放电池组的负极作为校线自检及检测模块的供电端。
所述的校线自检及检测模块包括多组并联连接的校线显示电路,每组校线显示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自检显示二极管和校线显示二极管,校线显示二极管并联第二分压电阻,第一分压电阻和自检显示二极管之间设置始端接线端子,自检显示二极管和校线显示二极管之间设置末端接线端子;第一分压电阻的左端连接第二压降二极管的负极,校线显示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可充放电池组的负极。
所述的自检显示二极管为自检显示灯,校线显示二极管为校线显示灯。
所述的箱体上还设有手提把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许昌隆源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许昌隆源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81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