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热耐高温增韧灌封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35971.2 | 申请日: | 2017-06-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7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丽泰新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53/00;C08K7/18;H01B3/4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耐高温 增韧灌封 环氧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电机灌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导热耐高温增韧灌封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传统电机耐高温绝缘树脂是耐温不饱和聚酯和线形聚酰胺亚胺体系,由于这些树脂本体粘度大,使用时需要大量有机溶剂或活性稀释剂,导致有机挥发物含量高,固化时环境污染严重而产生环境污染难题。
新能源动力电池具有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无污染,安全可靠,轻便是新能源电池的发展趋势。灌封材料保证电池电机的导热散热,均衡温度,阻燃防爆,绝缘防水等方面的性能,为电池,电机的长期有效的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同时满足高导热,高耐温性、高韧性、低密度的灌封材料是目前所急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导热耐高温增韧灌封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作为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灌封材料,粘度低可满足灌封要求、凝胶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耐温200度以上、高导热系数、绝缘性能好、耐高低温冲击;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
一种高导热耐高温增韧灌封环氧树脂,它包括A组分和B组分混合后固化而成;所述A组分按质量份数由10-40份的环氧树脂、1-20份的增韧剂、0.1-75份的填料混合分散而成;所述B组分按质量份数由2-50份的固化剂、0.01-5份的促进剂混合分散而成;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环氧树脂、双酚F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4-(1,1-二甲基)-1,2-苯二酚与(氯甲基)环氧乙烷的聚合物、脂环族环氧树脂[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基羧酸酯]、四官能度环氧树脂[N,N,N,N-四环氧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A组分中还包括0.01-20份的稀释剂。
所述稀释剂蓖麻油三缩水甘油醚、1,4-丁基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两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增韧剂为核壳橡胶改性环氧树脂预聚体、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端羧基嵌段共聚物、端羧基丁腈橡胶、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预聚体、线性结构的官能化有机硅聚合物、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填料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球形硅微粉、球形氧化铝、氮化硼、单壁碳纳米管、空心玻璃微珠、膨胀微球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固化剂为改性脂肪胺、脂环胺、聚醚多胺、改性聚多胺、聚酰胺、芳香胺、甲基四氢苯酐、甲基六氢苯酐、甲基纳迪克酸酐、双氰胺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促进剂为2-甲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二甲基苄胺、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一种高导热耐高温增韧灌封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的:一、制备A组分:按质量份数称取10-40份的环氧树脂、0.01-20份的稀释剂、1-20份的增韧剂、0.1-75份的填料,分散均匀,再抽真空后,出料包装;二、制备B组分:按质量份数称取2-50份的固化剂、0.01-5份的促进剂,分散均匀,再抽真空后,出料包装;三、使用时,将步骤一的A组分和步骤二的B组分,混合均匀后固化,即为成品。
步骤一中所述A组分中还包括0.01-20份的稀释剂。
灌封环氧树脂作为灌封材料和绝缘材料,应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机,风力发电定子及电机的高导热耐高温的灌封和绝缘。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的一种高导热耐高温增韧灌封环氧树脂,具有无溶剂环境友好、粘度低可满足灌封要求、凝胶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固化后最高可耐温200度以上、高导热系数、绝缘性能好、耐高低温冲击等优点;低密度,减轻新能源汽车重量;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适用于新能源锂电池及电机,风力发电定子及电机的高导热耐高温绝缘和灌封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丽泰新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格丽泰新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59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压防火板材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环氧乙烯基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