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增强现实的机器人示教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31671.7 | 申请日: | 2017-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1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 发明(设计)人: | 杜广龙;张平;陈明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B25J9/16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增强 现实 机器人 方法 | ||
1.基于增强现实的机器人示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显示虚拟机器人并建立坐标系;
S2、虚拟机器人示教;
S3、驱动真实机器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机器人示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增强现实设备将虚拟机器人投影到真实机器人上,并与真实机器人重叠;
机器人基座、机器人关节、增强现实设备坐标系、人手坐标系均采用3个互相正交的轴来表示;机器人基座坐标系xOy平面为水平方向;z轴正方向为竖直向上;机器人关节i坐标系中Zi-1轴位于按右手规则旋转轴方向;Xi-1轴沿Zi-1与Zi公垂线方向;增强现实设备坐标系中ZL轴为沿着操作者上方向;XL轴为沿着操作者右方向;YL轴正方向为操作者前方向;人手坐标系中ZH轴负方向为四指方向;XH轴方向垂直手背向上;YH轴为拇指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机器人示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1)位置和姿态模型
机器人采用Denavit‐Hartenberg(D‐H)模型,Ai表示从坐标系i-1到坐标系i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则有:
其中θi表示在坐标变换时绕Zi-1旋转的角度,使得Xi-1和Xi相互平行;ri表示在坐标变换时沿Zi-1平移的距离,使得Xi-1和Xi共线;li表示在坐标变换时Xi-1平移的距离,使得Xi-1和Xi的原点重合;αi表示在坐标变换时Zi-1绕Xi旋转的角度,使得Zi-1和Zi原点重合,方向一致;
对于一个具有六关节的虚拟机器人,从基座坐标系到第六个关节的齐次变换矩阵定义为:
T6=A1A2A3A4A5A6(2)
定义在t时刻虚拟机器人末端在关节空间的位置和姿态为:
Xt=[J1,t J2,t J3,t J4,t J5,t J6,t]T(3)
其中Ji,t为t时刻虚拟机器人第i个关节角;
利用式(1),(2)对T6进行逆运动学求解,得到初始时刻虚拟机器人各个关节角度值X0;
从机器人末端坐标系到人手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定义为:
其中向量l为人手与机器人末端的距离;
定义Zt为t时刻人手的位置和姿态,有:
T6A7=Zt(5)
在示教过程中,虚拟机器人跟随操作者的手指运动,即在笛卡尔状态空间里虚拟机器人末端和人手的位姿一致,通过式(4)、(5)对Zt进行逆运动学求解得到Xt,即t时刻虚拟机器人各个关节角;
2)语音指令输入
操作者直接通过语音指令来对虚拟机器人进行微调操作,对语音进行识别,获取指令语句中的方向、操作、特征值、单位参数;对语音识别完毕后,进入意图理解部分;意图理解部分主要是将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对应的机器人控制指令;在对刚识别完的自然语言指令进行理解转化之前,要有一个最大熵分类模型,从训练语料库中提取文本特征,然后利用TF‐IDF对文本特征进行特征向量加权,将文本表示为文本特征向量,有n个词就表示为n维特征向量;然后利用最大熵算法,对文本特征向量与对应的意图输出标签的条件概率进行建模,得到分布最均匀的模型,利用公式:
得到最大熵概率分布,从而完成最大熵建模,其中,fi(x,y)为第i个特征函数,若文本向量与对应的输出标签出现在同一个样本中,则fi(x,y)等于1,否则为0;λi为fi(x,y)对应的权值,Z(x)为归一化因子;最大熵分类模型建立之后,对文本特征向量进行分类,最后得到机器人控制指令,并转化为位置和姿态微调矩阵T′:
其中n′x,n′y,n′z,o′x,o′y,o′z,a′x,a′y,a′z分别是运动坐标系Fn,o,a在参考坐标系Fx,y,z三轴方向上的分量,p′x,p′y,p′z表示运动坐标系Fn,o,a原点相对于参考坐标系Fx,y,z的位置;
特别地,若操作者没有进行语音指令输入,有:
定义X′t为t时刻虚拟机器人末端的根据语音指令微调后的理想位置和姿态,有:
T6A7T′=Z′t(9)
其中Z′t为t时刻根据语音指令微调后人手的位置和姿态;通过求解(7),(9),对Zt′进行逆运动学求解得到X′t;
根据X′t,虚拟机器人可到达示教指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机器人示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
虚拟机器人到达指定位置后,由操作者确认虚拟机器人运动轨迹是否所需示教轨迹,若满足示教需求,则驱动真实机器人完成由虚拟机器人规划的运动路径;先对虚拟机器人进行快速示教,避免对真实机器人的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167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移动平台的辅助外骨骼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二自由度解耦的并联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