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万向地表径流实时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1205.9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5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森林;董增川;朱振业;朱彩琳;寇嘉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5/00 | 分类号: | G01P5/00;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万向 地表 径流 实时 监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万向地表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用于实时监测地表径流深、流速和流向,通过重量传感器测出实时地表径流质量,通过三维力传感器测出实时流向和实时力矩,通过中部支撑杆内部的线路,将实时地表径流质量和实时力矩这两个数据传到中心处理器,经过物理和数学上的处理,从而得出实时地表径流深、实时流速,将这两者与实时流向通过信息传输模块,输出至相应设备。该监测装置结构简单,易操作,材料易获得,可行性强;与计算方式相比,该发明所提供的监测方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减小工作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万向地表径流实时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地球上各种水体并非是静止的,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输送到各地,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回到地球表面,其中的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和土壤储蓄,通过蒸散发返回大气,另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江河湖库,最终回归海洋。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这种不断的蒸发、水汽输送、冷凝降落、下渗、形成径流的往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降雨经植物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过程称为产流过程。降雨扣除这些损失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净雨,净雨在数量上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量。
径流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流动的水流,它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根本因素。
有关地表径流量的获得大多是经过产流计算之后,将地下径流扣除,即可得到地表径流量。最常见的两种产流方式为:蓄满产流模式和超渗产流模式,两种产流模式分别对应各自的产流计算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产流计算方法和模型随之产生。
然而,通过计算的方式获得地表径流,不仅需要依赖于大量的降雨、蒸发等水文基础资料,且受模型选取、计算方法、水源划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目前,有关地表径流监测的研究很少。与计算相比,直接测量地表径流不需要收集降雨等水文资料,也不需进行模型选取、计算等,可以减轻水文工作者的工作量,节省大量的时间。此外,实测得到的地表径流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减小了误差,从而使得后续的汇流计算误差减小,水文预报更为准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万向地表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用于实时监测地表径流深、流速和流向。
技术方案: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万向地表径流实时监测装置,包括顶部集雨器、中心处理模块、侧面防护装置、重量传感器、三维力传感器、中部支撑杆、输水管和底部支撑杆;其中,顶部集雨器与中心处理模块相连,三维力传感器与中部支撑杆相连,中心处理模块通过三维力传感器、中部支撑杆与重量传感器相连,中心处理模块与重量传感器之间安装有侧面防护装置;在顶部集雨器的底部开设圆孔,输水管固定在圆孔中,穿过中心处理模块,下端插入土壤中;底部支撑杆上端连接在重量传感器的底部四周,下端插入土壤中。
进一步地,中心处理模块包括中心处理器、信息传输模块和电源封装层,位于顶部集雨器的底端,且与顶部集雨器紧密相连。
进一步地,顶部集雨器为无盖圆柱体。中部支撑杆为空心圆柱体,内部安装有线路通道。侧面防护装置为透水性强的多孔面板。每两根输水管间隔一根底部支撑杆排列。
进一步地,中心处理器计算实时地表径流深的具体步骤为:
由质量计算公式知:
mt=ρ·Vt
Vt=π(R2-r2)ht
因而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12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