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栽培棚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27452.1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7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忻龙祚;姚太梅;郝喜贵;冯翠英;赵广阔;南洁;韩志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北方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7 | 代理人: | 刘小静 |
地址: | 075131 河北省张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栽培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棚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棚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保护地蔬菜设施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近十几年得到蓬勃发展。目前,日光温室已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通过日光温室,使新鲜蔬菜、瓜果实现了反季节栽培,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尽管日光温室的设计在不断的改进提高,但现有的日光温室仍然存在着采光和保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682006U公开了一种格构式冬暖阴阳棚,包括阳棚、阴棚和太阳能电池组件,阳棚和阴棚通过光伏支架连接,太阳能电池组件位于光伏支架的顶端;所述阳棚位于光伏支架的向阳面,用于周年传统作物的种植;所述阴棚位于光伏支架的背阳面,用于周年菌菇类弱光型菌类和草药的种植;本实用新型采用光伏支架将阴棚和阳棚连接为整体结构,太阳能电池组件位于光伏支架的顶端,充分利用传统农业顶部空间,实现了棚顶发电,棚下生产的农光互补模式,并且阳棚和阴棚阴阳互补,实现了不同种植物的周年生产;但是该发明阴阳棚无法主动调节阳棚和阴棚的环境状态。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305505U公开了一种蔬菜和食用菌共生的生态阴阳棚,包括阴阳棚主体,阴阳棚主体的中间设置有东西向的公共隔墙,公共隔墙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均设置有大棚支架,大棚支架上覆盖有保温膜,从而形成阳面棚和阴面棚;公共隔墙的上部开设有若干连通阳面棚和阴面棚的热量交换孔;公共隔墙的下部开设有若干连通阳面棚和阴面棚的二氧化碳交换孔;二氧化碳交换孔内安装有换气扇;公共隔墙上还开设有运输孔,运输孔内安装有连通阳面棚和阴面棚的菌棒运输带,菌棒运输带的连接至阳面棚的冲肥池;该发明实现了蔬菜和食用菌共生,能够对阴阳棚实现综合利用,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但是无法精确调节阳棚和阴棚的环境状态。
为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同时也为了探索解决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秋冬春季漫长的低温时段,发展双孢菇、褐口蘑等食用菌栽培生产,本发明设计试建双孢菇周年栽培棚,也称阴阳棚,又名菌菜复合棚,实现冬季采光增温,精确调整棚体内环境状态,为植物生长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棚及其使用方法,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可用于种植西红柿、豆角、黄瓜等常规喜光作物,可依据蔬菜和食用菌等不同生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差异和代谢能量的互补性,将原来闲置或浪费的空间充分利用,中间的墙体主要是吸收储蓄阳棚热量,在低温时段缓慢释放;夏季阳棚采用棉被遮阳和棚内空气隔热,降低阴棚温度,亦可用于养菌,根据季节安排不同品种食用菌生产,实现食用菌周年栽培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食用菌栽培棚,包括东西延伸的棚体,所述棚体的两端墙体和四周墙基均设有隔热板;棚体内设置有墙体,所述墙体具有储热、遮光和支撑功能,将棚体南北分割为阴棚和阳棚;墙的顶部还设有支架台,为阴棚支架和阳棚支架提供支撑点;所述阴棚支架用于支撑阴棚,阳棚支架用于支撑阳棚;阴棚支架的外表面设有食用菌专用膜,使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进入棚内,食用菌专用膜上还设有第一保温隔热层;阳棚支架的外表设有透明膜,透明膜上还设有第二保温隔热层;阴棚、阳棚上还分别设有第一收卷机构、第二收卷机构,所述第一收卷机构用于控制第一保温隔热层的收卷,第二收卷机构用于控制第二保温隔热层的收卷;所述墙体上还分别均匀设有多个通风口、以及多个通风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阴阳棚内包括阴棚内部空间、中间墙体、阳棚内部空间,三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吸热和储热功能,从而温度变化各异。
进一步地,所述阴阳棚内部从北到南三部分的年内温差依次为:阴棚内部空间为1~28℃、中间墙体为1~30℃、阳棚内部空间为1~50℃,昼夜温差变化幅度从北向南依次为1~5℃、1~8℃、1~45℃。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的南侧表面还设有吸热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墙体设有多个通风口,还安装有多个轴流风机或换气扇。
进一步地,所述阳棚的采光坡面角度为40°~50°,优选地,所述阳棚的采光坡面角度为45°。
进一步地,所述阳棚高度与跨度比为1:1~1.2,阴棚的高度与跨度比为1:2~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卷机构、第二收卷机构各自独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阴棚空间、阳棚空间、中间墙体内分别设有温度检测装置,采集棚体内三部分的温度表面化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隔热层、第二保温隔热层分别为保温被,具有隔热和避光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北方学院,未经河北北方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74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床架(699)
- 下一篇:金融操作终端(桌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