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任意内核的极化码编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5690.9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4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武畅;袁超;杨路遥;李豪;闫康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李林合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任意 内核 极化 编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任意内核的极化码编码方法,包括步骤:(1)对输入的数据N比特进行因子分解,得到内核因子,(2)根据内核因子得到对应的内核矩阵,(3)对内核矩阵通过克罗内克累乘,得到极化码生成矩阵,(4)将极化码生成矩阵和比特翻转矩阵进行克罗内克乘积,得到新的生成矩阵,(5)将新的生成矩阵与原始比特序列进行计算,得到比特翻转后的极化码。本发明提出不同内核的搭建,生成一种多样化的编码矩阵,对于此方法,可以产生很多种编码方案,对极化码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方法计算简单,计算量比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数字通信的信道编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任意内核的极化码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极化码(Polar Codes)是2009年由E.Arikan提出的一种被严格证明能够达到信道容量的构造性的信道编码方法,可以产生任意大小的内核,内核是用来生成极化码的关键,有了内核可以轻松的生成极化码的生成矩阵。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成任意大小矩阵,适用于任意长度的编码。同时,此方法生成的内核,可以产生比现在经常用的2*2大小的内核效果好。用此方法,可以减小生成矩阵的复杂度,实现起来比较简单。
于2016年11月18日,在美国内华达州里诺结束的3GPP的RAN1#87会议上,3GPP确定了由华为华为等中国公司主推的的Polar码方案作为5G 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至此,5G 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信道编码技术方案完全确定,其中Polar码作为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极化码的研究越来多,对于极化码的生成也是很重要。
2008年,Erdal Arikan在国际信息论ISIT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信道极化(ChannelPolarization)的概念;2009年在“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长达23页的论文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信道极化,并基于信道极化给出了一种新的编码方式,名称为极化码(Polar Code)。极化码具有确定性的构造方法,并且是已知的唯一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
Polar Code是通过引入信道极化概念而构建的。信道极化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信道联合和信道分裂。通过信道的联合与分裂,各个子信道的对称容量将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随着码长(也就是联合信道数)N的增加,一部分子信道的容量趋于1,而其余子信道的容量趋于0。Polar Code正是利用这一信道极化的现象,在容量趋于1的K个子信道上传输消息比特,在其余子信道上传输冻结比特(即收发双方已知的固定比特,通常设置为全零)。由此构成的编码即为Polar Code,码率为K/N。
现有技术中极化码具有一般的二元线性分组码的基本编码要素,因而可以通过显示地写出其生成矩阵来完成编码:
其中,为原始比特序列,为编码后的比特序列,GN为生成矩阵,码长为N=2n。
生成矩阵表示为:
其中是对矩阵的n次克罗内克积,我们把F又叫为内核。
有递归式
通过此方法可以生成编码矩阵G。
如图1所示,是一个二比特的码字编码的示意图,用的是内核
同理,如果是四比特的码字,那么就是
其生成矩阵如下:
对应的编码示意图(经过比特翻转后)如图2所示:
下面是一个8比特(经过比特翻转之后)的例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5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