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增强用聚丙烯腈短切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5420.8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3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沈志刚;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D01F6/38 | 分类号: | D01F6/38;C08F220/46;C08F212/14;C08F220/14;C08F228/02;C08F218/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增强 聚丙烯 腈短切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短切纤维耐碱性差的问题。通过采用一种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由聚丙烯腈基原丝制得,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腈基原丝中共聚物包括丙烯腈链段和共聚单体链段,其中,以占聚丙烯腈基共聚物总的质量百分数计,丙烯腈链段含量≥99%,共聚单体链段同时包括离子型共聚单体链段和中性共聚单体链段,离子型共聚单体链段与中性共聚单体链段的质量比大于等于1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建筑增强材料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水泥增强聚丙烯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泥材料是建筑材料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基料,它具有可加工性能好、施工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等一系列优势在建筑基础、墙体砌筑和室内外抹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同时也存在易开裂、脆性大等缺点,在水泥建筑材料中加入有机或无机纤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抑制水泥材料脆性开裂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即实现了玻璃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工业化应用。
可作为水泥建筑材料使用的有机合成纤维有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芳纶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乙烯纤维等。聚丙烯腈纤维具有与砂浆基体接触好、耐酸碱、耐高温、价格低廉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聚丙烯腈纤维制备方式有多种,按其制备过程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其中一步法避免了共聚物的再次溶解,具有经济性高的优点。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的一步法制备聚丙烯腈纤维则此外还具有纺丝原液固含量高的特点。二甲基亚砜一步法制备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制备过程包括聚合、脱单、脱泡、凝固成型、多级凝固牵伸、多级热水牵伸、水洗、一次上油、干燥致密化、蒸汽牵伸、热定型、二次上油、油剂再干燥、短切等步骤。
水泥基体是一种碱性基体,作为水泥增强材料使用的聚丙烯腈纤维,需要在长期的碱性氛围中保持较好力学性能。聚丙烯腈纤维的化学结构、凝聚态结构、后整理过程等均对其耐碱性有明显影响,其中以化学结构的最为显著。
日本专利JP58120811A,JP60021905A,JP61163149A,JP06115989A,JP08003812A公开了5篇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过程,但是上述专利未明确化学结构对纤维的耐碱性能的影响,更未明确耐碱性纤维应具备的化学结构,还存在明显不足。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耐碱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具有耐碱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由聚丙烯腈基原丝制得,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丝共聚物包括丙烯腈链段和共聚单体链段,其中,丙烯腈链段质量占聚丙烯腈质量比≥99%,共聚单体链段同时包括离子型共聚单体链段和中性共聚单体链段,离子型共聚单体链段质量为中性共聚单体链段质量的1倍及以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离子型共聚单体包括但不限定为磺酸盐类、铵盐类,优选为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磺酸钠等;中性共聚单体包括但不限定为丙烯酸酯类、乙烯酯类、丙烯酰胺类,优选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丙烯腈链段质量占聚丙烯腈质量比≥99.6%,所述离子型共聚单体链段质量为中性共聚单体链段质量的2倍及以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解决技术问题之一所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所述的建筑增强聚丙烯腈短切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54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