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织芯片的多重染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4207.5 | 申请日: | 201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62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筠;盛司潼;李延鹏;鈡姗;谭辉彪;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0 | 分类号: | G01N1/30;G01N1/31;G01N33/535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张海英 |
地址: | 518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织 芯片 多重 染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织芯片的多重染色方法,其包括依次对同一组织芯片的多种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其特征在于,在每次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使用柠康酸酐水溶液作为抗原修复液对组织芯片进行抗原修复,在每次染色过程中和显色后均用明胶甘油封片。本发明的组织芯片多重染色方法由于使用柠康酸酐水溶液在进行多次抗原修复时染色效果较好,且对组织切片的损伤程度也优于商品化的抗原修复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组织芯片的多重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
经典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是指在单张组织切片上运用一种已知的第一抗体(一抗)与针对性靶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然后利用加酶标的第二抗体(二抗)与一抗的多价结合和酶底物显色来实现放大免疫反应,使得在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被检抗原/蛋白在组织细胞的分布和表达情况。该方法已成为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实验诊断技术。
随着抗原修复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法已由执行单一染色发展至多重染色。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进步,首先是利用不同酶标的抗体和其化学底物的不同显色,从而达到在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显现两种靶抗原甚至两种以上靶抗原的目的,得以一材多用。但此法不能彻底消除两种以上靶抗原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免疫反应,故其染色结果在某种程度缺乏科学性和可信性。于是,科学家们又尝试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以单一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基础,进行多次重复染色。即进行第一种抗体染色并观察记录结果后,先去除其显色剂和通过抗原修复解除抗原和抗体的特异结合,然后,再用另一种抗体进行下一轮的特殊染色,以致重复脱染-再染2-5次(据Dr.Li的最新报道),此法虽增强了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但存在可重复次数并不多,且染色效果不稳定。皆因多次染色后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可逐渐减弱或消失,组织切片也可呈现结构变差或脱落的缺点。
1998年Dr.Kononen等发明了微型组织芯片,将数十乃至数千个微小组织切片样本,整齐有序地排列固定在一张载玻片上,使之在同一张玻片上的同一次染色能够获得对不同部位、不同病期,甚至不同疾病组织切片的大量相关信息,极大利用了组织资源和明显提高了实验效率。但是,因组织芯片的制备成本较高,一些疾病的组织来源稀少和珍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此法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织芯片的多重染色方法,旨在提高现有技术组织芯片多重染色中抗原修复的效果,解决多次抗原修复后组织切片结构容易变差的缺点。
一种组织芯片的多重染色方法包括:依次对同一组织芯片的多种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在每次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使用柠康酸酐水溶液作为抗原修复液对组织芯片进行抗原修复。
作为改进,所述抗原修复采用封装水浴法进行,具体步骤为:封装组织芯片上的组织切片,所述封装定义具有渗水结构的收容空间;将封装后的组织芯片在具有预设温度的抗原修复液中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定时间的水浴加热;以及冷却组织切片。
作为改进,在对组织切片进行水浴加热前,将封装后的组织芯片放入室温抗原修复液中,使抗原修复液渗透至收容空间中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
作为改进,所述预设温度为95-100°C,所述预定时间为15-30分钟。
作为改进,在冷却组织切片后进一步包括去除对组织芯片上的组织切片的封装。
作为改进,所述封装的结构包括:固定有组织切片的组织芯片;朝向组织切片并且和组织芯片间隔设置的玻片;以及环绕组织切片设在组织芯片和玻片之间的间隔层,所述组织芯片、玻片和间隔层共同定义具有渗水结构的收容空间。
作为改进,所述间隔层为单层或多层滤纸。
一种组织芯片的多重染色方法包括:依次对同一组织芯片进行RN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染色和DNA原位杂交;在所述RN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染色和DNA原位杂交过程中,使用柠康酸酐水溶液作为抗原修复液抗原修复对组织芯片进行抗原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大学;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42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