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9215.0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9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凌代舜;李方园;王帅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9/18 | 分类号: | A61K49/18;B82Y5/00;B82Y15/00;C01B33/2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陈华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氨酸 稳定 空泡 硅酸 纳米 制备 方法 产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精氨酸溶解于水中,加入环己烷混合后加热,然后再加入正硅酸乙酯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除去环己烷,得到精氨酸稳定的二氧化硅纳米粒;2)将二氧化硅纳米粒、高锰酸钾、乙醇和水混合后进行水热反应,分离得到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所制备的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能够产生很好的T1成像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以其强大的成像能力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它能够穿透人体的组织深部,实时动态的对疾病损伤和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同时整个检测诊断过程是非侵袭性的,不会给患者带来机体的损伤和痛苦。对于患者机体的异常情况和组织损伤,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和详细的诊断依据。因此,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得到患者接受和医生的重视。
但是MRI的敏感性和分辨率并不高,因此需在被检测对象中加入一类能改变氢质子弛豫时间的物质来增加核磁共振成像的敏感性和分辨率,这种物质被称为核磁共振造影剂。
目前,临床中用到的造影剂多为钆类造影剂,如钆喷葡胺注射液,但是钆作为造影剂对于机体具有潜在的毒性,能够引起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病变,因此并不能在临床中受到特别的欢迎。
近年来,各国的研究机构尝试将合成的氧化铁纳米粒作为T2造影剂,但是T2造影剂是一种阴性对比剂,在成像过程中看到的是黑暗的图像,在临床中很难和其他的一些能产生暗场的病变进行区分,比如出血、血凝块和钙化等。因此,将氧化铁纳米粒作为T2造影剂应用于临床还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通过在油相条件下合成得到超小氧化铁纳米粒,以及基于锰和钆的纳米粒用于T1造影剂的研究,并有望转化为临床应用的造影剂。但是,油相条件下得到的纳米粒必须经过相应的方法将其转移到水相才能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聚合物包裹,配体交换等。但是这种方法得到的造影剂合成过程复杂、不能批量生产、不同的纳米粒表面需要选用不同的配体,因而,油相条件下得到的无机纳米粒用于临床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以上考虑,设计合成安全、有效的核磁共振T1造影剂,并用于临床研究依然是患者、医生以及材料学家共同的期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应用,所制备的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能够产生很好的T1成像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精氨酸溶解于水中,加入环己烷混合后加热,然后再加入正硅酸乙酯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除去环己烷,得到精氨酸稳定的二氧化硅纳米粒;
2)将二氧化硅纳米粒、高锰酸钾、乙醇和水混合后进行水热反应,分离得到精氨酸稳定的中空泡状硅酸锰纳米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92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