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8337.8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8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黄青;马玉涵;何华奇;姚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01 | 分类号: | C12N15/01;C12N13/00;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志兴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等离子体 诱变 灵芝 原生 质体 构建 突变 菌株 方法 | ||
1. 一种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灵芝原生质体的构建
①灵芝液体培养菌丝体的制备;
②菌丝体匀浆制备;
③细胞壁溶解酶液的制备及细胞壁溶解;
④原生质体的分离及收集;
⑤原生质体浓度校正及保存;
(2)低温等离子体诱变原生质体
①原生质体的诱变前准备;
②等离子体诱变装置通气平衡;
③反应体系通电,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
④固体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平板涂布均匀和静置再生培养;
⑤诱变菌株挑选,用牙签挑选小菌落后,接种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⑥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光镜下观察菌丝形态;
⑦诱变菌株的活性物质和稳定性检测;
⑧选取诱变后品质优良的菌株固体培养,保存菌种;
所述步骤(1)中灵芝液体培养菌丝体的制备方法为:在无菌条件下,将固体发酵灵芝种子菌丝体接种于灭菌后的PD液体培养基中,于27-29℃,150-200rpm转速摇床震荡培养,5-7d后,将菌丝体连同菌液取出,超净台中离心后用ddH2O清洗菌丝体;
所述步骤(1)中菌丝体匀浆的制备方法为:挑取灵芝菌丝体置于灭菌后的匀浆器中,加入0.6mol/L浓度的甘露醇;匀浆器中研磨,于超净台中制备菌丝体匀浆;光镜下观察菌丝,2000-5000rpm离心4-6min获得菌丝体匀浆,保留沉淀;
所述步骤(1)中细胞壁溶解酶液的制备采用复合酶裂解法,为崩溃酶和溶壁酶混合酶裂解液,溶液浓度38-42mg/ml;所述步骤(1)中细胞壁溶解方法为:将菌丝体匀浆沉淀混合溶解于混合酶裂解液中,终浓度10-20mg/ml,30-35℃裂解1-3h;收集裂解液,加压过滤 法滤去残余未裂解菌丝,保留过滤裂解液;
所述步骤(2)中等离子体诱变装置通气平衡过程为:将介质阻挡反应探棒置于原生质体溶液表面上方,封闭反应体系,通入反应气体4-6min,气体流量1.5-2.5L/min;所述步骤(2)中反应体系通电,电压为10-15kV,诱变3-7min,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原生质体的分离及收集方法为:用离心管收集过滤后的细胞壁裂解液,离心后弃去上清,保留沉淀;所述步骤(1)中原生质体浓度校正及保存方法为:利用0.6mol/L甘露醇溶解稀释原生质体,用血球板计数,光镜下调整原生质体浓度为1×106-107个/ml,4℃低温保存,用于后续诱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原生质体的诱变前准备过程为:无菌条件下吸取原生质体溶液200-500μl,置于φ=2cm的石英等离子体反应皿中,轻晃石英等离子体反应皿,使原生质体溶液在石英等离子体反应皿的底部涂布均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原生质体平板涂布和静置再生培养方法为:收集原生质体反应溶液,吸取20μl于再生培养基中,用灭菌后的三角涂棒沾取菌液涂布于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接着,将涂布完毕后的平板封闭,倒置于25-30℃温箱静止培养5-7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诱变菌株挑选方法为:原生质体再生培养5-7d,平板上长出菌落后,选取其中菌落直径0.5-2mm的单菌落,用灭菌后的牙签挑取菌丝,接种于PDA固体培养基上;所述步骤(2)中诱变菌株观察过程为:将挑选分离后的菌落培养5-7d,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光镜下观察菌丝形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原生质体以构建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诱变菌株的活性物质检测过程为:将挑选分离的菌株接种于PD液体培养基中,待菌丝球长满后对菌丝中活性成分予以测定,与出发菌株活性成分及含量比较,检测诱变效果并予以记录;所述步骤(2)中诱变菌株的稳定性检测过程为:对性状优良的菌株连续培养3代,进行表观观察和活性物质检测,观察诱变菌株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833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