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分组的M2M通信非连续传输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413855.0 | 申请日: | 2017-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2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 发明(设计)人: | 徐少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W4/70 | 分类号: | H04W4/70;H04W28/02;H04W52/02;H04W76/20 |
| 代理公司: | 11255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晓军 |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分组 m2m 通信 连续 传输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分组的M2M通信非连续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各个MTCD的上报信息周期将所有MTCD进行分组,每个组对应固定的休眠时长和组ID,给每个组选择一个组长MTCD;给组中的每个MTCD设置一个无活动计时器和DRX休眠的计时器,根据每个MTCD中无活动计时器的计时情况和所述组长MTCD在PDCCH信道中的侦听情况,组中的各个MTCD进行激活状态或者休眠状态的切换。本发明将上报周期相同或者相近的MTCD设备进行分组,为不同的MTCD组配置了不同的DRX周期,MTCD组的DRX周期(休眠时长)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调整,增强了该方法的灵活性。组长的PO子帧比组成员的更多,组长监控到PDCCH信道有数据需要处理,才通知基站唤醒组成员设备,可以进一步节省组成员设备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分组的M2M通信非连续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到机器)业务的快速发展,M2M与LTE-A(LTE-Advanced)网络的融合是未来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但这也给基于LTE-A网络的M2M通信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由于M2M设备数量众多,且主要是在上行进行通信,因此上行的资源调度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M2M通信有这样几个特点:
M2M设备数量巨大,高出H2H(human-to-human,人到人)设备数量的几个数量级。有报告指出,在一个小区里活跃的H2H用户数量和M2M设备数量大概分别是50个和30000个,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建议单小区应支持至少1000个MTC设备。
M2M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是在大范围内变化的。比如常规测量设备发送的可能只是几比特的数据,而类似于监控探头这样的视频设备,数据量将达到Mbps级别。QoS(Qualityof Service,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设备是时间容忍的,比如定期上报一些读数的智能电表、水表等设备;而有的是有严格时间约束的,比如监控和告警类型的设备。不同应用场景的设备其吞吐量和丢包率等要求也不同。
上报数据的触发方式不同。有的是周期性的,有的是事件触发的。
低移动性。M2M设备位置固定、不经常移动或在限定的区域中低速移动。
由于M2M通信的要求,一般是MTC设备上报的数据量远远大于基站或者MTCG(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Gateway,机器类通信网关)发送的控制信令的数据量,因此上行数据的调度和资源分配是主要矛盾,而这点刚好与蜂窝网络的通信特点相反。
由于以上的特点,对M2M通信的能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希望MTCD(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s,机器类通信设备)能够在实现要求的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小的消耗功率。在传统的蜂窝通信中,通常在用户不进行通信的时间设置睡眠周期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然而传统的移动通信中需要设置极短的睡眠周期,因为移动设备需要的唤醒时延要求必须非常短,这段时间通常不到一两秒。但就M2M的通信场景来看,设备收到调度信息后,很有可能几分钟后才接入网络,因此可根据此特点对终端睡眠周期的设置进行相应改进,以达到更加节能的目标。
在LTE/LTE-A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在连接状态下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当没有数据传输时则转入空闲状态。在空闲态下,终端需检测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来接收调度信息或检测是否有系统信息的更新,这对于设备终端的射频单元和基带电路都是耗电的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分组的M2M通信非连续传输方法,以实现节约M2M通信的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38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水处理曝气装置及其专用提升机构
- 下一篇:大高度砖混房屋加固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