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3420.6 | 申请日: | 2017-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恩生;鞠萍;张玉琦;王记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519/00 | 分类号: | C07D519/00;C09K11/06;G01N21/64;G01N21/78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胡燕恒 |
地址: | 716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比色 荧光 双响 tnp 检测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具有以下化学式组成:本发明还公开了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步骤1、将罗丹明B与乙二胺反应制备罗丹明B乙二胺中间体;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罗丹明B乙二胺中间体与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发生反应,得到中心对称的探针分子产物;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探针分子产物经过滤,然后采用有机溶剂重结晶得到淡红色固体探针分子,即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TNP检测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及可视化检测等特点的有机小分子类TNP检测探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4,6-三硝基苯酚(TNP)又称苦味酸(Picric Acid,PA),是一种比2,4,6-三硝基甲苯(TNT)具有更强爆炸力的黄色炸药,最初用于填装炮弹而被人们熟知。2,4,6-三硝基苯酚经震动、碰撞等易发生剧烈分解而引起爆炸,被用于制造电雷管、烟花等。此外,2,4,6-三硝基苯酚还广泛用于染料、医药、皮革等行业中。然而,TNP的大量使用对人类健康及公共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长期大量接触TNP会引起头晕、头痛、诱发皮炎及导致肝、肾损害。
目前已经报道的TNP的检测方法多为仪器检测方法:如电化学法、拉曼光谱法、质谱法等。该类方法仍需解决现场检测不便及选择性低等问题。因此,一种简便、高效、专一的有机小分子类TNP检测探针更符合实时、高效、高选择性的检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解决了现有技术TNP检测技术存在的空白,提供一种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的有机小分子类TNP比色/荧光探针。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具有以下结构式: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将罗丹明B与乙二胺反应制备得到罗丹明B乙二胺中间体;
步骤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罗丹明B乙二胺中间体与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于干燥的有机溶剂中、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合成对称的探针分子;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反应液经过滤得到粗产物,粗产物采用有机溶剂重结晶得到淡红色探针分子。
步骤2中罗丹明B乙二胺中间体与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2.0:0.9~1.2。
步骤2中罗丹明B乙二胺中间体与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发生反应时的反应温度为10~100℃。
步骤2中的有机溶剂为乙腈、四氢呋喃、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或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
步骤3中重结晶采用的有机溶剂为乙腈或乙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比色和荧光双响应型TNP检测探针,填补了该类型TNP检测方法的空白,可根据探针溶液颜色的变化,可视化鉴别TNP;使用荧光光谱仪及紫外可见光谱仪可定量地测定TNP浓度,解决了现有TNP检测技术中存在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低、检测操作复杂、检测灵敏度低等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探针分子以氘代DMSO为溶剂所做核磁共振氢谱;
图2是探针分子以氘代DMSO和氘代水混合溶剂所做核磁共振氢谱;
图3是20μM/L探针甲醇溶液对不同浓度TNP(0-190μM)的荧光测试响应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安大学,未经延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34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头孢克肟及其结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卟啉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