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端子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0360.2 | 申请日: | 2017-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0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朱磊;马能发;李华;郑凯;邱亮亮;施其兵;方良;周前宽;张冲;张静;冯瑞;叶立新;张建军;杨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州锦城电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0 | 分类号: | G01B21/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陈世洪 |
地址: | 251500 山东省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端子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子检测仪,涉及线束设备领域,包括检测台面,检测台面上设有切割装置和线束固定装置,切割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切片固定轴和切割薄片,驱动机构安装在检测台面表面,驱动机构的驱动轴连接切片固定轴,所述切割薄片可拆卸连接切片固定座上,在切割薄片的一侧设有底座,底座安装在检测台面表面,底座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板,底座的一端设有电机,另一端设有转动座,电机的主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丝杠,丝杠的另一端与转动座转动连接,丝杠上设有与丝杠螺纹配合的丝杠螺母,丝杠螺母与滑动板的下端相连接,线束固定装置通过连杆杆机构与滑动板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端子检测仪。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产业链包括电线电缆、连接器、加工设备、线束制造和下游应用产业,线束应用非常广泛,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车身线束连接整个车身,大体形状呈H形。
随着线束工艺的不断发展和线束端子对产品安全的提高,各个行业对线束端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分析线束端子的工艺特点,发现其尺寸小,尺寸精度、形位公差、断面质量要求高,需求批量大等特点;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跳屑、扇面缺陷、间距不均等缺陷,所以对端子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端子检测仪,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端子检测仪,包括检测台面,所述检测台面上设有切割装置和线束固定装置,所述切割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切片固定轴和切割薄片,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检测台面表面,驱动机构的驱动轴连接切片固定轴,所述切割薄片可拆卸连接切片固定座上,在切割薄片的一侧设有底座,所述底座安装在检测台面表面,底座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板,底座的一端设有电机,另一端设有转动座,所述电机的主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丝杠,丝杠的另一端与转动座转动连接,所述丝杠上设有与丝杠螺纹配合的丝杠螺母,所述丝杠螺母与滑动板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线束固定装置通过连杆机构与滑动板相连接,连杆机构包括固定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固定夹,固定座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块,两根连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块相连接,第一连杆的端部与第一连接块相连接,第二连杆的端部铰接设有固定夹。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有导轨,所述滑动板左右两侧设有通孔,所述导轨贯穿所述通孔并与滑动板滑动连接,所述电机和转动座均设在底座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块包括U型块,U型块的两侧设有螺栓柱,螺栓柱的端部设有旋转手柄,所述第一连杆设在U型块的U型区域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块包括U型块,U型块的两侧设有螺栓柱,螺栓柱的端部设有旋转手柄,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设在U型块的U型区域内,螺栓柱的另一端设有圆柱槽,第二连杆设在圆柱槽内。
优选的,所述检测台面的底端设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机。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使用时,先通过电机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与丝杠螺纹配合的丝杠螺母运动,进而使得滑动板沿着导轨移动,粗略调线束固定装置的位置,再通过连杆机构调线束固定装置特别是固定夹的位置,整个连杆机构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和固定夹将固定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进行连接,并通过旋转手柄对连接位置进行调整,方便使用,避免了在切割过程中端子移位、偏转,极大地提高了端子品质检验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线束固定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州锦城电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州锦城电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03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