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发酵茶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6132.8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7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高升;丁章贵;高林瑞;刘彬球;武月琴;贾鳗;卢开阳;唐蜀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0 | 分类号: | A23F3/10;A61Q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王静;丁业平 |
地址: | 666200 云南省西双***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酵茶 制备 发酵 菌种 茶叶培养基 发酵茶叶 发酵周期 酵母菌种 稳定安全 无菌条件 物质转换 两步法 腺嘌呤 干重 应用 茶叶 | ||
1.一种制备发酵茶的方法,包括:
在无菌条件下,仅利用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和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的组合对含水量为基于茶叶干重计为30重量%至60重量%的发酵用茶叶培养基进行发酵,从而得到发酵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进行生长发酵的条件为:在25-43℃下进行3-20天;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进行生长发酵的条件为:在40-60℃下进行7-25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
i)在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中,使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和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中的一者进行生长发酵,得到发酵中间产物;和
ii)在所述发酵中间产物中,使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和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中的另一者进行生长发酵,从而得到发酵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i)中,将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和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同时接种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中,然后使其中的一者进行生长发酵;或者,将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和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中的一者接种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中,使其进行生长发酵,得到发酵中间产物,然后将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和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中的另一者接种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进行生长发酵之前,还包括将其在不含其他菌种的培养用茶叶培养基中在40-60℃下培养5-10天的预培养步骤,其中所述培养用茶叶培养基的含水量为基于茶叶干重计为30重量%至60重量%,并且所述培养用茶叶培养基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采用种类相同的茶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为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当将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接种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中时,按照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固体菌种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的重量比为0.05重量%至0.1重量%的量接种,或者按照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液体菌种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的重量比为5重量%至20重量%的量接种;当将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菌种接种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中时,按照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固体菌种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的重量比为0.05重量%至0.1重量%的量接种,或者按照所述食腺嘌呤节孢酵母液体菌种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的重量比为5重量%至20重量%的量接种;
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为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当将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接种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中时,按照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固体菌种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的重量比为0.05重量%至0.1重量%的量接种,或者按照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液体菌种与所述发酵用茶叶培养基的重量比为5重量%至20重量%的量接种;当将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菌种接种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中时,按照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固体菌种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的重量比为0.05重量%至0.1重量%的量接种,或者按照所述埃莫森罗萨氏菌液体菌种与所述发酵中间产物的重量比为5重量%至20重量%的量接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茶叶选自普洱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和青茶;优选地,所述茶叶选自普洱晒青毛茶、绿茶毛茶、红茶毛茶、黄茶毛茶、白茶毛茶和青茶毛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9.一种由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发酵茶,其中以发酵茶的干重计,所述发酵茶包含8重量%至10.3重量%的茶多酚、5重量%至7.5重量%的茶褐素、3重量%至5.4重量%的茶多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酵茶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中的应用;优选地,所述发酵茶用作原料或添加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613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紫鹃柠檬茶的制作工艺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