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壳保护型肛门括约肌假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4517.0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7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颜国正;吴浩;鲁姗;王志武;靳文天;周泽润;姜萍萍;刘大生;赵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8 | 分类号: | A61F2/08;A61F2/4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顾天乐;王毓理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保护 肛门 括约肌 | ||
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密封壳保护型肛门括约肌假体,包括:线圈盒、沿轴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固定环、弧形摆动腿和下固定环的假体夹持机构以及包覆在假体夹持机构两侧的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其中: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固定连接,假体夹持机构在环状结构外侧沿轴向封装有驱动装置,弧形摆动腿与驱动装置相连,驱动装置底部设有电线过线筒,电线过线筒穿过右密封壳通过硅胶管与线圈盒密封相连。本发明通过在夹持机构外侧安装密封外壳大大减少了与生物组织的接触面积,改善了机构外表面的光滑度,从而可以避免机构植入后因为组织排异性增生、粘连而导致的机构故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密封壳保护型肛门括约肌假体。
背景技术
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模拟正常肛门外括约肌的生理功能,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直肠压力,结合控制系统实现直肠感觉重塑,实现自主控制排便,从而治疗大便失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假体中采用的压力传感器制作困难,成品率低,在组装假体时易发生断裂、假体机构整体密封性难以达到要求以及机械结构不易拆卸,一旦安装完成后无法进行二次拆装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密封壳保护型肛门括约肌假体,能够实现肛门括约肌假体外轮廓的闭合,避免植入后因组织排异性增生造成机构故障以及容易移位等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线圈盒、沿轴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固定环、弧形摆动腿和下固定环的假体夹持机构以及包覆在假体夹持机构两侧的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其中: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固定连接,假体夹持机构在环状结构外侧沿轴向封装有驱动装置,弧形摆动腿与驱动装置相连,驱动装置底部设有电线过线筒,电线过线筒穿过右密封壳通过硅胶管与线圈盒密封相连。
所述的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通过榫卯结构扣合并通过螺钉紧固连接,所述的榫卯结构沿固定环轴向设置。
所述的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在内侧设有两条加强肋条,所述的加强肋条分别与上固定环下表面、下固定环上表面相接触。
所述的右密封壳相对于弧形摆动腿末端对应设有角状中空凸起。
所述的左密封壳和右密封壳在底部外侧设有手术线穿线耳孔。
所述的上固定环上表面沿周向设有若干手术线穿线耳孔。
所述的线圈盒包括固定连接的上线圈盒和下线圈盒,线圈盒内设有供电电路板、电池和无线供能接收线圈。
所述的驱动装置底部设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分别与肛门括约肌假体中的传感器、供电电路板相连。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假体夹持机构外侧安装密封外壳大大减少了与生物组织的接触面积,改善了机构外表面的光滑度,从而可以避免机构植入后因为组织排异性增生、粘连而导致的机构故障;同时通过在不同部位设置多个手术线穿线耳孔实现肛门括约肌假体和直肠、盆腔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以及线圈盒和皮下组织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有效防止机构植入后因为生物体的活动而造成的移位等问题;通过改变元器件尺寸和集成方式,使得封装完成后的系统只有夹持机构和线圈盒两个部分,相对现有技术,极大简化植入机构和数量和体积,减少因为机构过大而导致的脏器损伤。总体而言,本系统具有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移植成功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假体夹持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夹持直肠肠道模拟图;
图4为本发明中密封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中:(a)为整体结构示意图,(b)为左密封壳结构示意图,(c)为右密封壳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45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