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红外热像的供暖系统用户失水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0984.6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9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孔文欣;龚尧;孔松涛;龚文;王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文欣;龚尧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蕴博君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3 | 代理人: | 王玉芝;田东阳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红外 供暖 系统 用户 失水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热像的供暖系统用户失水检测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一,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小区建筑物各个方位的外墙红外照片,确定建筑物各楼层外墙温度分布;步骤二,根据建筑物各楼层外墙温度分布计算出其对应的室内温度分布,即各个房间内的温度;步骤三,每间隔时间t,进行步骤一和步骤二,画出建筑物各楼层各个房间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步骤四,根据步骤三中获得的各个房间内的温度变化情况,筛选出温度变化异常房间;步骤五,查取步骤四中温度变化异常房间的温度变化和邻居房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该房间和邻居房间的历史数据温度变化趋势,判断是否为失水住户。本发明安全、环保,可快速准确判断具体失水住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暖系统失水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红外热像的供暖系统用户失水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居民中85%以上,采用以水为循环介质的供暖系统向居民室内供给热量,以保证室内的温度,从而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一般情况下供暖系统完全封闭,供暖系统压力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但是某些居民为了个人利益窃取供暖用热水,用于生活用水如洗衣、拖地、冲厕所等。另外每个供暖系统热网都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水力失调现象,有些不热的用户就会自发的采用泄水的办法来增加流速,提高室内温度,导致供暖系统的失水。供暖系统失水,对整个供暖系统造成极大的系统运行波动,轻者易造成供暖系统二次热网系统平衡失调,供暖系统效率下降、供热质量变差、能耗加大,甚至给一次管网系统供热锅炉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严重时造成系统瘫痪,酿成重大事故。
目前检测用户供暖失水的方法主要有两个:a)人工挨家挨户排查,但有排查效果不佳、效率低、存在二次偷水等缺点,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b)加入防丢水臭味剂及染料,从燃料泄露出倒查判断失水点,具有一定效果;但需经常按量进行补加,其本身具有中强碱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腐蚀性,若在居民区发生管道渗漏、破裂,影响居民区生活环境,造成墙体污染;并且对于用户采用泄水的办法来增加流速,提高室内温度的这种失水,无法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红外热像的供暖系统用户失水检测方法,该方法环保、安全,可快速准确判断具体失水住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红外热像的供暖系统用户失水检测方法,其关键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小区建筑物各个方位的外墙红外照片,确定建筑物各楼层外墙温度分布。
步骤二,根据建筑物各楼层外墙温度分布计算出其对应的室内温度分布,即各个房间内的温度。
步骤三,每间隔时间t,进行步骤一和步骤二,画出建筑物各楼层各个房间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中获得的各个房间内的温度变化情况,筛选出温度变化量高于建筑物内其他大多数房间的温度变化量的房间,即温度变化异常房间。供暖系统的换热站可以实时监测输入整个小区的热量,输入热量、环境温度和气候条件会引起小区建筑物室内温度的统一变化。
步骤五,查取步骤四中温度变化异常房间的温度变化和邻居房间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该房间和邻居房间的历史数据温度变化趋势,如果自身温度升高而邻居房间温度不变或者也升高,判断为该温度变化异常的房间属于开启空调补热、电暖器补热或者开窗户干扰因素;反之,如果自身温度升高而邻居房间温度降低,判断住户为失水住户。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根据各楼层外墙温度分布计算出其对应的室内温度分布。小区建筑外墙温度不仅与房间内温度有关,也与房间的大小、位置、外部天气,房屋结构,是否开窗等诸多因素有关。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利用建筑物红外照片,建立传热反问题函数——即归结为寻找恰当的室内温度分布,即可得知每一个房间的温度。
其计算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文欣;龚尧,未经孔文欣;龚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09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