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氮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0570.3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6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原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8;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厚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55 | 代理人: | 李坤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氮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氮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脱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关于水污染的话题不断被提起,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地表水污染显而易见,地下水的污染却是触目惊心。中国13亿人口中,有70%饮用地下水,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据介绍,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按污水来源分类,污水处理一般分为生产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生产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以及医疗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
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在传统的污水处理中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脱氮产品,主要靠生化处理来将氮转化成NO2和水。生化处理就是建造厌氧池和好氧池,通过微生物对污水中的含氮物质进行分解转化,最终使含氮物质去除。但往往生化处理不彻底,出水总氮、氨氮会超标,所以在排放前还需要进行脱氮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脱氮剂及其制备方法,将污水中的氮以锌氨络离子的形式沉淀去除。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脱氮剂,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含量的组分:3-4%的Al2O3、1-1.5%的Fe2O3、3-4%的SiO2、2-3%的ZnO和89-91%的水。
一种制备本发明所述的脱氮剂的方法,包括:
S1.取4-6份氧化锌加入反应罐,并加入12-16份水得到混合液,然后在85-100℃的条件下以150-2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液;
S2.将40-50份16%-20%的盐酸和15-30份50%-70%的硫酸加入反应罐中,反应6-8小时;
S3.在20-35℃的条件下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第一反应液;
S4.将3-5份工业硫酸锌加入第一反应液中,得到第二反应液;
S5.将0.2-0.5份氢氧化钠与20-30份水混合,并以100-15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20-40分钟,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S6.在30-60℃的条件下,搅拌第二反应液,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第二反应液中,直到pH值为2-4,得到第三反应液;
S7.在30-60℃的条件下将第三反应液保温10-16小时,所得液体即为脱氮剂。
优选的,所述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为:将氧化锌矿粉碎为100-200目的氧化锌矿粉;按照固液比为1:2-4的比例,将氧化锌矿粉加入水中,然后以80-1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20-40分钟,搅拌结束后去除上部悬浮液,余下部分即为氧化锌。
优选的,所述S6中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采用滴加的方式,具体滴加速度为。
优选的,所述S6中氢氧化钠溶液在步骤S6的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内均匀滴加完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的脱氮剂在污水处理前端使用后,将污水中的氮以锌氨络离子的形式沉淀去除,大大降低了污水中的氮含量,减轻了后续的生化处理负荷,从而缩短了生化处理的时间,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减少了环保设施的投入;
(2)本发明中的脱氮剂还具有混凝剂的功能,可以同时去除污水中的部分悬浮物、胶体物质、COD和磷等杂质;
(3)本发明中的脱氮剂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脱氮剂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含量的组分:3%的Al2O3、1%的Fe2O3、3%的SiO2、2%的ZnO和91%的水。
所述脱氮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具体步骤包括:
将氧化锌矿粉碎为100目的氧化锌矿粉;按照固液比为1:2的比例,将氧化锌矿粉加入水中,然后以8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20分钟,搅拌结束后去除上部悬浮液,余下部分即为氧化锌;取4份氧化锌加入反应罐,并加入12份水得到混合液,然后在85℃的条件下以15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混合液;
将40份16%的盐酸和15份50%的硫酸加入反应罐中,反应6小时;
在20℃的条件下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第一反应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原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原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0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