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茂金属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9007.9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0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勇;李晓庆;李留忠;鲍春伟;严婕;李功韬;徐晓;范大鹏;朱卫东;齐立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2/00 | 分类号: | B01J32/00;B01J21/08;B01J35/1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催化剂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茂金属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SiO2或改性的SiO2在通氮气的条件下处于流化状态,加热升温,恒温,采用梯度降温,降至室温,得到茂金属催化剂载体。本发明较好的保持了硅胶载体原有特性(孔容、比表面积等)。本发明还提供其制备方法,通过有意识的控制高温载体的降温过程,使热活化后的载体较好的保持了硅胶载体原有特性,有效降低了热活化过程对硅胶载体的破坏;减少降温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降低载体颗粒的破碎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茂金属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茂金属催化剂,即环戊二烯基(Cp)及其衍生物与过渡金属形成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特性,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茂金属催化剂因其催化效率高,生成的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分布窄,聚合物结构可控,聚合物分子可裁剪等优点,成为继高效载体型催化剂之后的新一代聚烯烃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是聚烯烃生产中一次重大革新,使聚烯烃性能和应用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涌现出了许多新型材料。目前,世界主要聚烯烃制造商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化应用速度,并生产新的高附加值、高性能的茂金属聚烯烃产品。
均相茂金属催化剂拥有许多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聚合物的颗粒形态不佳,难以控制。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需要将茂金属催化剂进行负载化,催化剂负载化后可进行淤浆和气相聚合,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烯烃聚合工业化装置。
目前,最常用的载体是SiO2或经物理、化学改性的SiO2。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适宜的孔容和孔径分布、良好的流动性、适宜的堆积密度以及机械强度等,比较适合于工业生产装置的需要。通常情况下,硅胶不能直接作为茂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其表面的自由水、连羟基、双羟基和自由羟基均是催化剂配体的毒物。因此,常用的做法是硅胶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热活化处理。
硅胶载体热活化处理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硅胶载体放入活化器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按一定的升温程序对活化器进行温度控制,分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加热到指定温度(比如400-900℃),并在高温下活化一定时间,然后对活化器降温,从而完成硅胶载体的高温活化处理。
在整个高温活化过程中,载体颗粒要经历升温、恒温、降温以及载气的反复冲击作用,而且高温活化时间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载体颗粒的破碎,孔洞的塌陷,从而影响载体颗粒的形态和特性以及后续所得催化剂的形貌。目前,本行业内对硅胶载体的升温过程、最终活化温度对载体颗粒的影响研究较多,而且比较成熟,但对硅胶高温活化的降温过程基本不进行控制,基本采取自然降温的方式,或者是根据工艺需要,在形式上使用阶段降温,至于其对硅胶载体颗粒的影响几乎没有关注过。
CN103204509公开了一种食品添加剂硅胶及其生产工艺,属于食品添加剂硅胶及其生产工艺技术领域。该食品添加剂硅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配制;(2)反应制胶;(3)老化除铁和增强活性;(4)水洗;(5)瞬间干燥;(6)粉碎和粒度分级。本发明一种食品添加剂硅胶,粒度中位值控制合理,比表面积、孔容较大,可溶性铁含量小于2ppm,能够有效吸附易混浊蛋白,且硅胶中有效粒度分布集中,小于10μm的粒子含量低。该技术未涉及硅胶的降温程序控制。
“聚烯烃催化剂用硅胶载体的热活化过程”主要介绍了硅胶载体热活化过程中,升温速率、硅胶粒径、硅胶类型等对物理吸附水和表面羟基脱除量的影响,试验表明200℃下即可基本脱除硅胶吸附水;随着活化处理温度的升高,降低升温速率可提高羟基的脱除程度。未涉及热活化的降温过程对硅胶原有特性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茂金属催化剂载体,较好的保持了硅胶载体原有特性(孔容、比表面积等),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其制备方法,有效降低了热活化过程对硅胶载体的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90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