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蛋壳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8860.9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1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王春艳;成峻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42 | 分类号: | B01J23/42;B01J23/44;B01J23/46;B01J3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闫聪彦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蛋壳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蛋壳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将可溶性金属盐的水溶液加入到胶液中制得活性组分前驱体溶液,再将该前驱体溶液浸渍或喷洒于球形载体上,而后干燥、焙烧便可制得蛋壳型催化剂,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工艺简单、便于操作,并且由于前驱体溶液中粘性胶液的存在一方面可阻止金属活性组分向载体内部扩散,从而使得金属尽可能多的负载在载体壳层表面,进而提高活性组分的利用率,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同时也可减少金属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粘性胶液还可避免活性组分的团聚和烧结,促使活性组分高度分散于载体壳层表面,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蛋壳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工业、半导体材料、现代化工、冶金、仪表、宇航和原子能等工业的迅猛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纯气体,如高纯氢气、氯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的净化通常涉及脱氧过程。目前,高纯气体净化脱除杂质氧的方法主要采用变价氧化物吸收法、碳燃烧消耗法和加氢催化转化法。其中,变价氧化物吸收法常用的脱氧催化剂为氧化锰、氧化铜或氧化银等,但上述脱氧催化剂的脱氧量有限,一般每克脱氧剂仅能脱除5-10毫升氧气;碳燃烧消耗法常用的脱氧催化剂为钯碳,然而,一方面,上述脱氧催化剂为消耗型脱氧剂,一旦材料耗尽催化剂就会失效;另一方面,上述脱氧催化剂的脱氧量仍然有限,尽管每克脱氧剂能脱除1500毫升氧气,但仍然不适用气体量较大情况下的催化脱氧。加氢催化转化法是在脱氧催化剂的作用下,向混合在原料气中的杂质氧中加氢使之与杂质氧反应生成水而除去,从而达到提纯气体的效果,加氢催化转化法脱氧量大、脱氧度深、单位时间处理量大且在脱氧过程中并未消耗催化剂本身,适用于气体量较大的催化脱氧。因此,采用加氢催化转化法脱氧逐渐发展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加氢催化转化法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催化活性高的脱氧催化剂。目前的加氢脱氧催化剂大多为以贵金属作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491778A公开了一种薄壳形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将含有γ-Al2O3、δ-Al2O3、η-Al2O3、θ-Al2O3、氧化硅/氧化铝、沸石、非沸石分子筛、氧化钛或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涂层多孔材料的浆液涂覆在选自α-Al2O3、θ-Al2O3、金属、SiC、堇青石、氧化锆、氧化钛、石英、尖晶石、莫来石或富铝红柱石中的至少一种惰性载体的内核上,先于50~250℃下干燥1~24小时,然后在700~1200℃焙烧0.5~10小时使涂层和载体内核有效结合,得到层状复合载体;再用含有贵金属、助催化剂组分的溶液浸渍层状复合载体,经干燥,焙烧,还原,制得薄壳形贵金属催化剂。上述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更容易分散在催化剂的外表面,贵金属的浓度梯度更小,薄壳形催化剂厚度更薄、更均匀,呈现高分散的蛋壳状构造,单位活性组分有效利用率高,可以有效降低贵金属的用量,具有极高的脱氢脱氧性能。
但上述技术中的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仍有少量的活性组分扩散进入层状复合载体的内部,众所周知,贵金属价格昂贵,在许多反应中,载体表层的贵金属活性组分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而载体内部的活性组分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尤其当反应物的内扩散速率小于反应本身速率时,载体内部的活性组分更是得不到利用;另一方面,上述催化剂载体的制备需将大比表面积的涂层材料与惰性材料的内壳经过干燥与焙烧进行有效的结合之后才能进行活性组分的负载,从而导致上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较为繁琐,不利于其工业化生产。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蛋壳型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使得贵金属活性组分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而不向催化剂载体内部扩散,进而提高活性组分的利用率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同时减少贵金属的使用量,降低催化剂成本,简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使之更适用于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88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