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壳体插塞器的防射流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398354.X | 申请日: | 2017-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8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卡尔-海因茨·米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J15/06 | 分类号: | F16J15/06;F16J15/1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李骥;车文 | 
| 地址: | 德国腓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壳体 插塞器 射流 元件 | ||
提供用于壳体插塞器的防射流元件,其能够以能锁止的方式布置在壳体插塞器(3)上和/或壳体上,防射流元件(1)包括防射流元件框架(11),防射流元件框架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使它能够以如下方式插在壳体插塞器(3)上,即,使它遮盖住壳体插塞器(3)与壳体之间存在的间隙。防射流元件框架(11)还包括背离壳体的前侧和面朝壳体的背侧,在背侧上在至少两个对置的第一框架边(10)上预定的定位处以如下方式布置有锁止装置(12),即,使锁止装置能锁止入布置在壳体插塞器(3)上和/或壳体上的配对锁止装置。防射流元件框架(11)至少在其上布置有锁止装置(12)的区域中能弹性变形,并且具有背离壳体的预定的弯曲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射流元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业中使用到控制器,在其壳体或壳体凸缘上布置有用于和车辆进行通讯的、在下面也被简称为插塞器的、所谓的信号插塞器或壳体插塞器。这些插塞器必须根据装入状况满足对它们的密封性的不同的要求。密封性通过在插塞器与壳体或壳体凸缘之间安装的轴向或径向地布置的密封部来确保。为了确保附加地免受溅水或水射流的影响,通常设置有防溅或防射流结构,其中,为了检查是否已达到插塞器的所需的密封性,也就是说,密封部是否防射流水,设置了用高压清洁器进行测试。所述的防射流结构通常被设置在壳体或壳体凸缘或盖上,并且与该壳体或壳体凸缘或盖一体式地形成或从其中通过相应的加工方法来进行塑造。
在由申请人连同本申请一起提交的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防射流元件和一种壳体插塞器,其中,防射流元件作为单独的元件被提供。因为防射流元件在多个定位处卡锁到插塞器上,以便确保卡钩的可靠接合,所以在钩之间的间隙一定是必需的。该间隙导致了不期望的振动和噪音。
德国专利申请DE 11 2013 001 637 T5公开了一种安装在电连接器的壳体上的用于将弹性的环形元件紧固在壳体上的环形支撑元件。该环形支撑元件形成为单独的构件且经过电连接器地被直接安置到在壳体的外壁上露出的环形密封部上并且在那里经过壳体与盖固定。虽然通过将环形支撑元件安置或支撑在密封部上实现了防止振动,但在密封部上的支撑可能会导致密封部受损,例如导致因密封部被压皱引起的不密封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防射流元件,其明显减小了振动和噪音。该任务通过如下的防射流元件解决,即:
一种防射流元件,其能够以能锁止的方式布置在壳体插塞器上和/ 或壳体上,其中,防射流元件包括:
-防射流元件框架,防射流元件框架由分别对置的第一框架边和第二框架边限定且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使其能够以如下方式插在所述壳体插塞器上,即,使其遮盖住所述壳体插塞器与壳体之间存在的间隙,
并且其中,
-防射流元件框架具有背离所述壳体的前侧和面朝所述壳体的背侧,并且其中,
-在背侧上在至少两个对置的第一框架边上在预定的定位处以如下方式布置有锁止装置,即,使所述锁止装置能锁止入布置在壳体插塞器上和/或所述壳体上的配对锁止装置,
-其中,防射流元件框架至少在布置有锁止装置的区域中具有背离壳体的预定的弯曲部。
提出了一种防射流元件,其能够以能锁止的方式布置在壳体插塞器上和/或壳体上,其中,防射流元件具有防射流元件框架,该防射流元件框架由分别对置的第一框架边和第二框架边限定且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使它能够以如下方式插塞经过壳体插塞器,即,使它遮盖住壳体插塞器与壳体之间存在的间隙。此外,防射流元件框架具有背离壳体的前侧和面朝壳体的背侧,其中,在背侧上在至少两个对置的第一框架边上以如下方式在预定的定位处布置有锁止装置,即,它们能锁止入布置在壳体插塞器上和/或壳体上的配对锁止装置。此外,防射流元件框架至少在其上布置有锁止装置的区域中具有背离壳体的预定的弯曲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未经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83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