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5126.7 | 申请日: | 201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8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金永亮;贾丹;白新明;程冰雪;段海涛;魏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577 | 分类号: | G01N21/3577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薛玲 |
地址: | 43003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油 高温 摩擦 过程 红外 光谱 在线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方法,属于润滑油光谱分析领域。本方法是通过构建红外光谱在线测试装置实现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所述红外光谱在线测试装置包括摩擦试验机、红外光谱仪、改进的液体流通池、蠕动泵5、管路材料以及兼具调节液体流通池倾斜角和调整硅胶管在光谱仪腔体内位置功能的装置7。管路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管和硅胶管;所述的兼具调节液体流通池倾斜角和调整硅胶管在光谱仪腔体内位置功能的装置,可以消除红外光谱测试时出现的干涉条纹,还可以合理地安置硅胶管在光谱仪腔体内的位置,避免硅胶管在有限的腔体空间内挡住红外光的光路;通过蠕动泵驱动高温润滑油在摩擦试验机油盒‑聚四氟乙烯管‑硅胶管‑改进的液体流通池‑硅胶管‑聚四氟乙烯管‑摩擦试验机油盒的系统中循环流动,从而实现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方法,属于润滑油光谱分析领域。
背景技术
润滑油高温摩擦工况下的化学结构变化是影响其摩擦学性能的重要原因,高热氧化性能是润滑油发挥高效润滑的重要前提,其中抗氧添加剂在改善润滑油高温热氧化性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高温摩擦过程中,抗氧剂的消耗及氧化产物的积累对油品润滑性能影响显著,研究润滑油的结构变化及其抗氧剂作用规律可以为润滑油摩擦学性能衰变的机理分析提供指导。红外光谱是表征润滑油分子结构信息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润滑油的氧化和失效分析。目前润滑油的红外光谱测试方式主要是在摩擦试验结束后移取油样进行光谱数据采集,无法在测试摩擦学数据的过程中在线采集润滑油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动态数据。为突破润滑油摩擦学性能测试过程中无法在线连续检测润滑油结构变化的瓶颈,研究开发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装置,开发一种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润滑油高温摩擦过程的红外光谱在线测试装置,所述红外光谱在线测试装置包括摩擦试验机、红外光谱仪、改进的液体流通池、蠕动泵(5)、管路材料以及兼具调节液体流通池倾斜角和调整硅胶管在光谱仪腔体内位置功能的装置(7);
所述改进的液体流通池包括底座(4-1)、氟化钡窗片(4-2)和(4-3)、铅垫(4-4)、不锈钢盖板(4-5)以及聚四氟乙烯管(2-2)和(2-3),利用胶粘剂分别将两根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2)和(2-3)粘接于液体池所述不锈钢盖板的上下两个通孔内,高于所述不锈钢盖板的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2)和(2-3)分别用于连接硅胶管(3-1)和(3-2);
在润滑油的进口和出口部位分别采用耐高温的聚四氟乙烯管(2-1)和(2-4),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1)和(2-4)的一端分别作为润滑油的进口和出口部位设置在油盒中;
所述耐高温的聚四氟乙烯管(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硅胶管(3-1)与聚四氟乙烯管(2-2)连接,所述耐高温的聚四氟乙烯管(2-4)的另一端通过硅胶管(3-3)与所述蠕动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硅胶管(3-2)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的进口连通,所述硅胶管(3-2)的另一端与所述聚四氟乙烯管(2-3)连通;
所述兼具调节液体流通池倾斜角和调整硅胶管在光谱仪腔体内位置功能的装置的中心区域加工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用以透过红外光;
在所述中心通孔上下位置加工有两个定位螺纹孔(7-3)和(7-4),所述螺纹孔(7-3)和(7-4)分别用于连接定位螺栓(8-1)和(8-2),通过旋转两个所述定位螺栓实现液体流通池倾斜角的无级调节,消除红外光谱测试时出现的干涉条纹;
所述中心通孔的一侧加工有两个通孔(7-1)和(7-2),所述通孔(7-1)和(7-2)用于分别通过所述硅胶管(3-1)和(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未经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51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