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燃油转换自动调配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93944.3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3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红刚 |
主分类号: | F02D19/08 | 分类号: | F02D1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01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燃油 转换 自动 调配 | ||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一种柴油机燃油转换自动调配器、申请号为2015104556340、申请日为2015年7月30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燃油转换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柴油机燃油转换自动调配器,可以应用在所有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设备,可以使不同标号柴油在同一油路内自由转换调配,并且能保证-35#号油箱存油的纯洁度为100%。
背景技术
世界各国北方和高寒地区,冬季柴油机使用0#号柴油会产生结蜡现象,若不及时更换高标号柴油会产生油管堵塞致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如使用-35#柴油虽能使用柴油机正常工作,但相比用0#柴油会大幅提高燃油费用,同时降低8%左右的发动机动力并多耗用能源10-20%左右,废气排放相应增加10%以上,以现有技术不能解决燃油在转换过程中,油管、油杯、高压泵中存有的0#柴油串向-35#油箱的最基本问题,在多次转换以后-35#油箱存油会因每次转换而串入少量的0#柴油而逐渐稀释变为-25#和-20#甚至更低造成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的隐患和冷车不能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柴油机燃油转换自动调配器,可以实现不同标号柴油的转换,从而保证柴油车辆在高寒地区长时间熄火后的正常冷车启动与正常运转。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柴油机燃油转换自动调配器,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第一阀杆、第二阀杆和电机。
其技术要点在于:
第一阀体设有轴向第一通孔,第一阀杆设置在第一通孔内。
第一阀体设有第一回油孔、第二回油孔和第三回油孔。
第一回油孔、第二回油孔和第三回油孔均为通孔。
第一阀杆设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
第二阀体设有轴向第二通孔,第二阀杆设置在第二通孔内。
第二阀体设有第一供油孔、第二供油孔、第三供油孔和第四供油孔。第一供油孔、第三供油孔和第四供油孔均为通孔。第二供油孔为盲孔。
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通过第二阀体内的连接孔连通。
第二阀杆设有第三油道和第四油道。
第一阀杆的装配孔内通过第一螺纹连接有第一拉杆,第二阀杆的装配孔内通过第二螺纹连接有第二拉杆。
第一阀杆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二阀杆表面开设有第二导向槽。
第一阀体上与第一导向槽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设有第一导向杆。
第二阀体上与第二导向槽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设有第二导向杆。
电机的输出轴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减速机的第一蜗杆,第一减速机的第一蜗轮的中心孔固定连接第一拉杆。
电机的的输出轴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减速机的第二蜗杆,第二减速机的第二蜗轮的中心孔固定连接第二拉杆。
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螺旋方向相反。
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螺旋方向相同。
第一油道为L型,第二油道为Z型。
第三油道为直线型,第四油道为U型。
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均位于第二阀体上侧,第三供油孔和第四供油孔均位于第二阀体下侧。
第一回油孔位于第一阀体上侧。
第二回油孔和第三回油孔均位于第一阀体下侧。
第一通孔右端内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密封圈。
第二通孔右端内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密封圈。
第一通孔左端设有第一端盖。
第二通孔左端设有第二端盖。
第三供油孔孔径大于第一供油孔孔径,第四供油孔孔径大于第二供油孔孔径。方便供油。
当第三供油孔、第一供油孔、第四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截面均为圆形时:
第三供油孔直径为12-16毫米。
第四供油孔直径均为12-16毫米。
第一供油孔直径为10毫米,第二供油孔直径为10毫米。
在进行0#柴油和-35#柴油转换过程中,供油管已经开始进入-35#柴油,而所有的供油回油管、油水分离杯、滤杯内存在的0#柴油在完全流回0#油箱,并且在所有油管、油杯全部充满35#油再自动转换向35#油箱回油,确保35#油箱内存油的纯洁度,从而保证柴油车辆在高寒地区长时间熄火后的正常冷车启动与正常运转。
其优点在于:
本装置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经过本装置调配供柴油以后,就可以使用动力充沛的0#柴油,整个程序操作简单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红刚,未经马红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39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