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醇系光学膜的剥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3616.3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97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吕惠霞;赵寰;黎园;吴辉江;朱代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 |
主分类号: | B32B38/10 | 分类号: | B32B38/10 |
代理公司: | 50217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典彪;文怡然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乙烯醇 光学 剥离 方法 | ||
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聚乙烯醇系光学膜的剥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沿流延辊长度方向向流延辊表面喷洒一次脱模剂;(2)将80‑95℃的制膜原液挤出至流延辊上进行流延制膜,所述流延辊的温度为70‑95℃,光学膜从流延辊上连续剥离,所述流延辊转动的线速度为3‑30m/min。采用本发明的剥离方法能使制得的光学膜表面光洁度好,后续溶出物少,能延长膨润液的使用时间,而且最后制得的偏光片色斑少,光学性能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机械或化学方法除去层或层的一部分,具体涉及一种聚乙烯醇系光学膜的剥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聚乙烯醇系光学膜的生产方法是将含聚乙烯醇的制膜溶液涂布(或流延)在钢带或金属辊筒等支撑体上经干燥、剥离、再经热风或多根金属辊筒进行热处理、然后收卷而制得。
为了使生产过程顺畅,特别是能顺利将涂布(或流延)在钢带或金属辊筒等支撑体上形成的初始膜剥离,不使薄膜表面受损,常常在聚乙烯醇光学膜的制备原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而表面活性剂添加方式和添加量非常重要,当添加量较多时,薄膜在干燥过程中或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会溶出形成结块,从而影响薄膜的质量,当添加量较少时,难以起到剥离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乙烯醇系光学膜的剥离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剥离方法能使制得的光学膜表面光洁度好,后续溶出物少,能延长膨润液的使用时间,而且最后制得的偏光片色斑少,光学性能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一种聚乙烯醇系光学膜的剥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沿流延辊长度方向向流延辊表面喷洒一次脱模剂;
(2)将80-95℃的制膜原液挤出至流延辊上进行流延制膜,所述流延辊的温度为70-95℃,光学膜从流延辊上连续剥离,所述流延辊转动的线速度为3-30m/min。
本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本发明的光学膜剥离方法通过在流延辊表面喷洒一次脱模剂,同时控制制膜原液、流延辊的温度,以及流延辊转动的线速度在本发明特定的范围内时,在聚乙烯醇光学膜初始剥离时,脱模剂能保证光学膜更好的从流延辊上剥离,当光学膜初始实现顺利剥离后,后续流延的光学膜就能顺利从流延辊上连续剥离下来,而且后续剥离下来的光学膜中基本不含脱模剂,从而保证得到的聚乙烯醇光学膜的表面光洁,无结块、瑕疵少;同时,由本发明得到的聚乙烯醇光学膜在用于制备偏光片时溶出物少,溶出物越多,则需要更频繁的更换膨润槽中的膨润液,而本发明则可延长膨润槽中膨润液的使用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由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聚乙烯醇系光学膜制备的偏光片色斑少,光学性能佳。
优化方案1,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脱模剂的喷洒浓度为10-60ppm。发明人在试验中发现,脱模剂的喷洒浓度低于10ppm时,薄膜的剥离性下降,脱模剂的喷洒浓度高于60ppm时,容易在薄膜表面凝结形成瑕疵导致薄膜透明性下降。
优化方案2,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每卷光学膜在初始流延前5-10s的时间内喷洒一次脱模剂。在上述时间范围内喷洒脱模剂,能使脱模剂更均匀的分布在流延辊上,从而使后续剥离光学膜过程中,光学膜受力更均匀。
优化方案3,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光学膜剥离后将其前端1-2m长度的膜剪去后,再引入后续的干燥和热处理流程。本发明中,初始流延时,喷洒在流延辊上的脱模剂会附着在光学膜上前端,将光学膜前端1-2m长度的膜剪去,这样就能使最后获得的光学膜产品中基本不含脱模剂,提高产品的质量。
优化方案4,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流延辊旁侧设有用于喷出脱模剂的喷雾装置。采用喷雾装置喷出脱模剂至流延辊上,能使脱模剂均匀附着在流延辊上,从而提高薄膜的均匀剥离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36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