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部隧洞岩爆主动防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7189.8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5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栋;荣耀;徐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罗茶根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洞 主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部隧洞岩爆主动防控方法,通过在岩爆段施工超前中心孔和周边孔,并进行割缝,能够在隧洞开挖轮廓线内的岩体中形成一定长度的环形缝槽,同时形成大量的微裂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围岩的完整性,快速解除缝槽周围岩体的高应力状态,该方法在改变岩爆段围岩力学特性的同时,能超前释放隧洞应力,从而保证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维护围岩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安全快速通过岩爆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部隧洞岩爆主动防控方法,主要适用于交通、矿山、水利水电等地下工程领域,尤其适用于具有强烈及以上岩爆烈度的深部隧洞超前解除岩体应力、软化围岩,主动防控岩爆灾害。
背景技术
在深部隧洞开挖过程中,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岩体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围岩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即发生岩爆,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开挖工作面的破坏,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增加隧洞维护成本。因此,在深埋隧洞开挖至岩爆段之前,应采取主动防控措施来降低岩爆发生几率和岩爆烈度等级,确保岩爆地段的施工安全。
现有的隧洞开挖前岩爆主动防控方法可分为改善围岩力学特性和改善隧洞应力状态两种,主要措施有注水软化和钻孔及钻孔爆破解除应力。由于岩爆主要发生在无裂隙或裂隙不发育的高强度低渗透性岩石中,而注水软化方法采用的注水压力通常在5MPa以下,无法将水有效注入岩体结构中。应力解除重点是通过在掌子面钻进超前应力解除孔,对爆烈度高的隧洞在钻孔内装药进行爆破解除高应力状态,实际上在实施以上应力解除法时钻孔布置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应力解除钻孔孔径小,影响范围有限;采取装药爆破对保留围岩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破坏,影响隧洞稳定性。实践表明,现有岩爆主动防控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深部隧洞岩爆主动防控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水力化措施适用于深部地下工程的岩爆主动防控方法,该方法在改变岩爆段围岩力学特性的同时,能超前释放隧洞应力,从而保证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维护围岩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安全快速通过岩爆段。
在传统的超前应力钻孔释放应力的基础上,根据预测的岩爆段及该段初始应力场的方位和大小,结合水射流破岩所形成的塑性区范围,合理布置中心孔和周边孔,对岩体实施水射流割缝和注水压裂,以便在在改变岩爆段围岩力学特性的同时,超前释放应力,最终实现深埋隧洞岩爆的主动高效防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深部隧洞岩爆主动防控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开挖前预测隧洞岩爆发生位置、岩爆烈度及规模,确定前方岩体的主应力水平及方向;
2)在掌子面开展至距离岩爆段10m时,钻进深度相同的一个中心孔和多个周边孔,中心孔与隧洞开挖轴线平行,周边孔沿隧洞轮廓线均匀布置,终孔位置位于隧洞开挖轮廓线外1~2m;
3)在中心孔钻至设计位置后,利用钻杆上预先安设的割缝器对岩体实施径向割缝,钻杆每后退2m实施一次割缝,直至退出岩爆段,循环以上1、2步骤完成对所有钻孔的割缝,其中相邻周边孔割缝位置相互交错;
4)割缝完毕后,在中心孔内安设压裂用输水无缝钢管,在钢管上对应钻孔割缝的位置预留出水孔眼,再对中心孔进行封孔处理,利用高压泵以不低于
5)保持2个开挖循环的超前安全距离,采用光面爆破开挖,控制装药量,循环进尺不大于2m,采用锚网支护,直至通过岩爆段。
进一步地,岩爆段及主应力水平和方向根据地质勘测资料、数值计算或反演分析确定。
进一步地,中心孔和周边孔深度为20~30m,孔径不小于75mm;
进一步地,周边孔的数量由岩爆烈度和规模确定,岩爆烈度性越高、规模越大,周边孔数量越多,不少于6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71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