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功能性缓释肥料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81998.8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5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赵风兰;侯怀恩;米微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G3/00;C05G3/0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万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35 | 代理人: | 任彬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能 性缓释 肥料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功能性缓释肥料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肥料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多数作物上的肥料效应,仍以氮肥为最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为45-50 %,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化肥利用率却逐年下降,据测算,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较低,约为30-35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化肥利用率,大部分化肥通过挥发、淋溶、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和大气。化肥有效成分流失,每年造成的损失折合人民币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1000多家化肥企业全年的产量白白倒进地里。化肥损失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更严重的是造成了农业立体污染,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长期以来,普通化肥的低利用率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大问题。加上长期以来大量化肥盲目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衡、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耕地质量严重退化。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不仅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重要意义,也是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肥料利用率,除必须做到合理施肥、优化施肥方案外,改善肥料剂型,优化肥料配方和提高肥料养分的缓释、控释效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缓释肥料又称缓效肥料或控释肥料,其肥料中含有养分的化合物在土壤中释放速度缓慢或者养分释放速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供作物持续吸收利用。使用缓释肥料既能减少肥料养分特别是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又能减少施肥作业次数,节省劳力和费用,而且还可以避免发生由于过量施肥而引起的对种子或幼苗的伤害。
目前,一般将缓释氮肥分为两类:一是合成的有机长效氮肥,主要包括尿素甲醛缩合物、尿素乙醛缩合物以及少数酞胺类化合物;二是包膜氮肥,在颗粒表面包上一层或数层半透性或难溶性的其它薄层物质而制成的肥料,常采用的包膜材料有硫磺、树脂、聚乙烯、石蜡、沥青、油脂、磷矿粉、钙镁磷肥等,但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因此未能被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有的包膜缓释肥料普遍存在氮的释放时间短、肥料缓释效果不够好以及包膜缓释剂生物降解率比较低的缺陷。
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以及改良土壤,非常有必要研制一种功能性缓释肥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功能性缓释肥料及其生产方法,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能改良土壤,而且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包被层可降解。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功能性缓释肥料,包括心核和包覆心核的包被层,所述心核为小颗粒尿素,所述包被层包括中间包被层与外包被层;中间包被层除硫酸外其他原料组分的混合物占缓释肥料总重量的8.683-25.424 %,外包被层除硫酸外其他原料组分的混合物占缓释肥料总重量的27.944-62.02 %,小颗粒尿素占缓释肥料总重量的12.961-60.878 %,包被层原料组分中含有的浓度为2-2.2 wt%的硫酸的总量占缓释肥料总重量的2.495-3.788 %;中间包被层除硫酸外还包括的原料组分为硅钙钾土壤调理剂、硫酸镁以及有机硅肥,且硅钙钾土壤调理剂占中间包被层除硫酸外的其他原料组分的混合物总重量的45.161-88 %,硫酸镁占中间包被层除硫酸外的其他原料组分的混合物总重量的1.96-3.226 %,有机硅肥占中间包被层除硫酸外的其他原料组分的混合物总重量的10-51.613 %;外包被层除硫酸外还包括的原料组分为磷酸二铵、腐殖酸、氯化钾、硫酸铵、硝酸钙与钼酸铵,或者外包被层除硫酸外还包括的原料组分为磷酸二铵、腐殖酸、氯化钾与氧化镁,或者外包被层除硫酸外还包括的原料组分为磷酸二铵、腐殖酸与氯化钾,或者外包被层除硫酸外还包括的原料组分为磷酸二铵、腐殖酸与硫酸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未经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19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