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HIV相关基因的SPR传感器及其制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0620.6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4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颜玉蓉;丁世家;程伟;杨建儒;刁玮;程文彬;晏小玉;马洪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2;C12R1/9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周建军 |
地址: | 400016***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hiv 相关 基因 spr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HIV相关基因的SPR传感器及其制备与应用,SPR传感器的制备包括熵驱动的链置换循环放大体系的制备:(a)探针准备:采用DNA单链P、R、Q制备三链复合产物PRQ;(b)取步骤(a)所得三链复合产物PRQ,将杂交液、三链复合产物PRQ、单链F、靶序列T混合,孵育,得反应液;(c)将捕获探针固定至工作芯片表面,将工作芯片置入表面等离子共振仪中,将步骤(b)所得的反应液进样至固定有捕获探针的工作芯片表面,制得熵驱动的链置换循环放大体系。本发明成功构建了可用于HIV相关基因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及检测体系,应用本发明的传感器对HIV相关基因的测定,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酸检测及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检测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基因的SPR(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及其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自1985年中国大陆发现第1例HIV感染者至今,艾滋病(AIDS)在全球的流行日益严重,形势严峻。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2015年全球共110万人死于AIDS,该年新增艾滋病毒感染病例210万。AIDS的流行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主要目的是诊断HIV病原体、指导临床用药以及检出HIV携带者,早期的发现及干预有助于控制病情并及时阻断传播途径。目前我国HIV感染的诊断大多是依赖血清学检测,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联合免疫印迹法(WB)检测HIV抗体。虽然血清学检测特异性好,适合于临床及血液筛查等大样本量的检测,但其需要相应的仪器设备及接受过特殊培训的技术人员。且由于技术原因,不能完全排除相互干扰的可能性,其灵敏度较差。另外,血清学检测本身存在弊端:在“窗口期”病毒侵入但抗体还没有产生,免疫学方法不能检出,即使第四代ELISA检测,仍有2-3周的窗口期,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求。
因而,需要更早期的标志物用于HIV感染的诊断。在抗体产生之前,感染者体内最早可被检测到的是病毒核酸,且呈一过性高水平,此后有所下降。核酸检测不依赖抗体的产生,可明显缩短窗口期。核酸检测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够用于常规不能培养和分离的病毒的检测(如HBV、HCV、HIV等);②样品用量少,并可检测低丰度含量样品;③不依赖抗体的产生,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抗体尚未出现之前即可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④可对病毒基因进行基因分型,比血清分型更有价值;⑤通过对病毒耐药基因的检测,可预测或发现病毒的耐药性;⑥可用于先天性或围产期获得性病毒感染的诊断;⑦灵敏度高(可达ng甚至fg水平,理论上能检出单个病毒基因),特异性好,快速、简捷。
目前,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它是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的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在线监控反应过程,从而实现待检核酸的实时定量检测。将其运用于HIV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很好地解决“窗口期”漏诊问题,只要病毒侵入就可以检出,且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但是该方法仍存在过程繁琐,检测时间长等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HIV相关基因的SPR传感器及其制备与应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HIV的检测特异性差、过程繁琐、检测时间长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检测HIV相关基因的SPR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熵驱动的链置换循环放大体系,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探针准备:将DNA单链P、R、Q溶解,混合,变性,制得三链复合产物PRQ,备用;
(b)取步骤(a)所得三链复合产物PRQ,将杂交液、三链复合产物PRQ与单链F、靶序列T混合,得混合液,孵育,反应,得反应产物;
(c)将步骤(b)所得的反应产物进样至固定有捕获探针的工作芯片表面,制得所述熵驱动的链置换循环放大体系。
进一步地,步骤(a)中,所述单链P含有的核苷酸序列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未经重庆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06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