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复合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79750.8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4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唐永戬;张学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联众控湿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28;F25B39/02;F28F25/08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聂启新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复合 蒸发 冷却 空气 处理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高效复合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
背景技术
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是利用干空气能为动力,利用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差为驱动势进行制冷的空气处理设备。在我国的空气干燥地区的舒适性空调、工业通风降温设备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对那些发热量较大的车间、站房进行冷却降温,收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但是上述空气处理设备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其具体缺点如下:
1、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是依靠外界高温干燥空气来实现制冷,若室外的气象参数变化无常,则空气处理机组的冷量输出稳定性随着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2、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是干燥高温空气和水之间进行热质交换实现制冷,制冷参数调节手段有限,调节效果比较差,使得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3、间接蒸发冷却的二次排风温度仍然低于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若排出会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高效复合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其能实现将蒸发冷却技术和热泵技术耦合,不仅可以克服室外空气湿度变化对制冷效果的衰减补充,还能实现制冷温度的精确控制。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复合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包括用于流入室外高温干燥空气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机组的一端;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在所述机组内按序设置用于过滤杂质的初效过滤器、用于循环制冷剂蒸汽的热泵制冷系统、用于对空气实现二级冷却的两级蒸发冷却系统、用于过滤空气内未蒸发水滴的挡水板、用于送风的送风机及用于将处理空气流出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机组的另一端。
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机组内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预冷凝器的进口,所述预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U型风冷冷凝器的进口,所述U型风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预冷凝器、U型风冷冷凝器、蒸发器连接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两级蒸发冷却系统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间接蒸发冷却器及直接蒸发冷却器,所述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内部由金属坚壁分隔形成若干用于一次空气流通的干通道及用于二次空气流通的湿通道;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的顶部还设置用于向湿通道内提供循环水的间接蒸发冷却淋水器,所述间接蒸发冷却淋水器通过管路按序与间接蒸发冷却循环泵、第一循环水箱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在所述直接蒸发冷却器上设置直接蒸发冷却布水装置,所述直接蒸发冷却布水装置通过管路按序与直接蒸发冷却循环泵、第二循环水箱连接形成循环回路,于所述直接蒸发冷却器的内部还设置冷却填料。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在所述热泵制冷系统中、于所述U型风冷冷凝器的顶部还设置用于使环境空气冷却的外转子轴流风机;
所述预冷凝器设置于间接蒸发冷却器的顶部,于所述预冷凝器的顶部还设置用于将二次空气排出的二次风机;
于所述U型风冷冷凝器与蒸发器连接的管路上还设置节流阀;
各干通道与湿通道互为相邻布置;
所述热泵制冷系统的蒸发器设置于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后部;
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器上分别设置二次进风口及二次出风口,所述二次进风口位于机组两侧;于所述二次进风口还分别设置百叶窗及尼龙滤网;
所述预冷凝器采用铜管套不锈钢翅片结构,所述U型风冷冷凝器采用铜管套铝翅片结构;
于所述机组内、在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还设置用于收集凝结水的集水盘,所述集水盘通过管路与第二循环水箱连通;
于所述直接蒸发冷却器内还设置冷却填料,所述填料由多组呈倾斜布置的波纹型板片叠装,各波纹型板片采用铝合金、不锈钢、木浆纸或无机烧结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联众控湿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联众控湿节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97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