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降低淡水鱼类养殖池塘水华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9741.9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毕相东;张树林;戴伟;董少杰;张达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农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38***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降低 淡水 鱼类 养殖 池塘 危害 应急 处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降低淡水鱼类养殖池塘水华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法,在采用物理方法将淡水鱼类养殖池塘的大部分蓝藻水华驱动至下风口处,围网后形成类围隔区;向类围隔区泼洒生物絮凝剂后全打捞出蓝藻絮凝体,随后加入缓释型微囊藻毒素降解催化剂,最后向养殖池塘泼洒以维生素C为主成分的鱼类解毒剂。本发明在应急处置淡水鱼类养殖池塘蓝藻水华时,可在极短时间非常显著地降低养殖水体中的蓝藻生物量,有效地催化降解去除养殖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同时增强养殖鱼类的免疫力,进而从根本上降低蓝藻水华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本发明高效且生态安全性好,不但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地降低池塘蓝藻水华对养殖鱼类的危害,还不会对养殖鱼类造成二次伤害,可规模化地应用于淡水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快速降低淡水鱼类养殖池塘水华危害的应急处置办法。
背景技术
高密度集约化的水产养殖模式促使我国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进而导致以微囊藻为主的蓝藻水华在养殖池塘中频繁发生。蓝水华对淡水养殖的危害主要为以下4个方面:1)微囊藻增殖周期短、抗逆性强,在养殖生态系统中能够迅速地占据绝对优势,破坏养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2)白天由于CO2浓度的降低,微囊藻利用HCO3-量增加导致CO32-含量升高,促使水体pH值急剧上升(可达9.5-10),而夜间由于微囊藻呼吸作用引起DO含量大幅降低并释放出大量CO2,导致养殖水体pH值又急剧下降,DO含量快速降低及酸碱度大幅波动均严重威胁动物的存活;3)微囊藻水华积聚于水体表层,降低水体透明度,其它藻类光合作用受阻,下层水体DO含量大幅降低,池塘底部包括衰亡蓝藻在内的有机质厌氧分解产生大量H2S及NH2OH有毒物质,可不同程度地毒害养殖动物;4)微囊藻可产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发性肝癌毒素——微囊藻毒素,该毒素对水生动物生长、发育及繁殖有强烈的毒害作用。
应急处置养殖池塘的蓝藻水华方法,包括有换水及持续增加水动力等物理方法、泼洒铜离子制剂、抗生素及化感物质抑藻剂等化学方法,以及泼洒芽孢杆菌及EM复合菌等生物方法,并在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后向养殖池塘泼洒以腐植酸钠为主成分的解毒剂。但上述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均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在华北等资源型地区给淡水鱼类养殖池塘频繁换水是无法完成的,同时持续地增加池塘的水动力则会大幅消耗能源,进而导致养殖成本上升;泼洒铜离子及抗生素等化学制剂虽然抑藻作用强烈,但极易造成养殖池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且易造成池塘的二次污染;化感物质抑藻剂虽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短时间杀灭大量微囊藻会导致养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大幅提高,进而严重威胁养殖动物的存活;而以泼洒芽孢杆菌及EM复合菌等生物方法应急处置蓝藻水华作用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进而难以得到很好地应用效果。另外,应急处置蓝藻水华后通常会向养殖池塘中泼洒以腐植酸钠为主成分的解毒剂,这类解毒剂会少量吸附养殖水体溶解性的微囊藻毒素,但作用甚微,同时腐植酸钠不会提高养殖鱼类的免疫力,进而导致以化学方法(以抗生素及化感物质抑藻剂)等应急处置蓝藻水华后养殖鱼类不同程度地死亡,严重危害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降低淡水鱼类养殖池塘水华危害的应急处置办法,可规模化地应用于淡水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降低淡水鱼类养殖池塘水华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已暴发蓝藻水华的淡水鱼类养殖池塘开叶轮式增氧机30~60分钟,迫使蓝藻水华尽量聚集于养殖池塘边缘,尤其是聚集于养殖池塘的下风口周围;
(b)在池塘中部投料台投喂少量饲料,诱引鱼类向池塘中部集中,并在池塘下风口投放适宜于养殖鱼类的隔离网,缓慢向池塘中部拦截鱼类,迫使所有鱼类游离下风口处,最终在养殖池塘下风口处周围池塘面积1/5~1/3形成类围隔区,使类围隔区内蓝藻水华聚集明显且没有鱼类游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农学院,未经天津农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97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折弯单翅灯杆
- 下一篇:led效果灯(LF‑2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