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降解菌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5097.8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81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华;占卉;冯彦媚;范兴辉;叶田;滕诗雨;何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2D3/02;B09C1/10;C02F3/34;C12R1/01;A62D101/04;A62D101/28;C02F101/34;C02F101/3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虫菊 杀虫剂 残留 降解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降解菌株及其应用。所述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用环境微生物和农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降解菌株及其生产的菌剂和最优降解工艺条件。
背景技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高疏水性仿生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虫活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用于农业和住宅害虫控制,目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最重要的农作物杀虫剂,2015年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占农药市场份额的38%,未来,拟除虫菊酯的市场份额和使用面积还会持续增长。
近年来,在农业区和非农业区均频繁检出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已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报道表明,人们认为安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蓄积性,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等均具有毒性,长期接触即使低剂量也会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上海新华医院最近研究表明某些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儿童患脑肿瘤风险系数提高3倍。此外,该类农药对家蚕、蜜蜂、赤眼蜂等农业有益昆虫和鱼类、蚌类和沼虾等水生生物具有很高的毒性,浓度达到10ng·L-1就足以杀死水体中全部的无脊椎动物。最近的研究发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比传统杀虫剂对高等水生生物的毒性更高。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地表水对淡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有巨大的潜在破坏。综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已经成为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一个新兴的全球威胁。另一方面,农药残留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最主要障碍因素,出口农产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往往高于发达国家卫生与植物卫生协议的要求和菊酯类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致使大量农产品被销毁或退货,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消除环境和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已成为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意义的科研命题。
利用微生物或其相关酶治理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由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污染属于面源污染,具有广泛性和顽固性,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消除。而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其降解有机污染物潜力巨大,几乎所有报道的农药都能被特定微生物分解、利用,而且干净彻底、无二次污染。国际上利用微生物治理有机物污染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治理石油面源污染。国内的北京佳农新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已成功生产“比亚”降解酶制剂可用于去除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污染。实验室和实际应用都表明利用微生物治理有机物污染是可行的。
但是,目前现有的降解菌资源库远远不能满足化学农药残留污染生物降解的实际需求。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氯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降解制剂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剂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降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的菌株及其生产的菌剂和最优降解工艺条件。应用时,将该菌株制备成液体制剂,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直接施用本菌剂短时间内可使水体或土壤中氯菊酯残留量降低85%以上,可解决农业生产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超标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生产出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可降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菌株ZH-14。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菌株ZH-14在制备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降解菌剂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50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鹰嘴豆根瘤菌菌剂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