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芯片、收发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2265.8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4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武雨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张欣;王君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芯片 收发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芯片、收发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对待信道编码的K个比特中的T个比特进行第一信道编码,得到第一编码输出比特;对(K+Z)个比特进行第二信道编码,得到第二编码输出比特,第二信道编码为polar编码,(K+Z)个比特包含K个比特中的除T个比特之外的(K‑T)个比特和(T+Z)个编码输出比特,(K+Z)个比特一一对应(K+Z)个极化信道,(T+Z)个编码输出比特中的T个编码输出比特对应(K+Z)个极化信道中的可靠度最低的T个极化信道;向接收端传输第二编码输出比特。上述技术方案通能够增强polar编译码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数据传输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芯片、收发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发射端在发射数据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极化码(polar码)的使用使得信道中的信息传输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香农信道容量。此外,polar码的编译码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因此,polar编码作为一种新型的信道编码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olar编码是一种依赖于信道(channel dependent)的编码方式。以码长为N的polar码为例,polar码的N个比特分别对应N个信道W。编码时,polar编码器会对该N个信道进行极化处理,得到N个极化信道。当N趋于无穷大时,该N个极化信道的可靠度趋于两个极端,即要么非常可靠,要么非常不可靠。
polar编码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可靠度。假设待编码的比特数为K,该K个比特会被放置到N个极化信道中的可靠度最高的K个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位置上进行编码。因此,polar码的编译码性能主要取决于该K个极化信道中的可靠度较低的极化信道。当K个极化信道中的可靠度较低的极化信道的可靠性较差时,polar码的编译码性能也相应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芯片、收发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提高polar码的编译码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对待信道编码的K个比特中的T个比特进行第一信道编码,得到第一编码输出比特,所述第一编码输出比特包含(T+Z)个编码输出比特,K、T、Z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且K>T;对(K+Z)个比特进行第二信道编码,得到第二编码输出比特,其中所述第二信道编码为polar编码,所述(K+Z)个比特包含所述K个比特中的除所述T个比特之外的(K-T)个比特和所述(T+Z)个编码输出比特,所述(K+Z)个比特一一对应(K+Z)个极化信道,所述(T+Z)个编码输出比特中的T个编码输出比特对应所述(K+Z)个极化信道中的可靠度最低的T个极化信道;向接收端传输所述第二编码输出比特。
polar码具有极化信道可靠度已知的先验信息。由于极化信道的可靠度可以表示该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位置上放置的比特的传输可靠度,因此,在polar编码前,待polar编码的各比特的传输可靠度是已知的。本技术方案充分利用该先验信息,在对K个比特进行polar编码之前,先从K个比特中选取出T个比特,并对选取出的该T个比特进行额外信道编码(对应于上文中的第一信道编码),以提高该T个比特的传输可靠度。换句话说,本技术方案通过额外信道编码对该T个比特的传输可靠度进行了增强,从而对polar码的编译码性能进行了增强。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T+Z)个编码输出比特中的除所述T个编码输出比特之外的Z个编码输出比特对应Z个极化信道,所述Z个极化信道为所述(K+Z)个极化信道中的可靠度最高的Z个极化信道。可选地,所述Z个编码输出比特用于校验所述T个编码输出比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22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