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特征值编码的语音信号端点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0540.2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5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二华;王满洪;王明合;唐振民;许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L15/05 | 分类号: | G10L15/05;G10L25/7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王玮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特征值 编码 语音 信号 端点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特征值编码的语音信号端点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分帧提取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特征参数,统计短时能量的平均值、短时过零率的平均值和短时过零率的最大值,由统计结果和经验参数对短时能量设置4个阈值,对短时过零率设置1个阈值,根据这些阈值对语音特征进行编码,然后基于每帧的特征值编码,按照五级判定规则,对语音信号进行端点检测。本发明对有声段的短时能量设置了最低阈值的限制,对于模棱两可的疑似语音,结合相邻帧的特征按规则进行取舍,五级判别规则可有效应对各种复杂情况,避免误检和漏检,能显著提高语音信号端点检测的正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语音信号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特征值编码的语音信号端点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语音信号可以分为有声段和无声段,有声段又可辅音段、元音段以及辅音和元音之间的过渡段。在语音识别和说话人识别系统中,无声段的混入会显著降低系统的识别性能,必须将每一个有声段的起止位置检测出来,这就是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技术。
语音信号具有短时平稳的特征,通过分帧处理提取语音信号的短时特征,时间域的短时特征主要有短时能量、短时过零率等,可以根据这些短时特征进行端点检测。短时能量反映了语音信号的振幅或强度,一般元音段的短时能量较强,辅音段的短时能量较弱,无声段的短时能量更弱。短时过零率表示一帧语音信号的波形穿过横轴(零值)的次数,即语音数据的正负号改变的次数,过零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频率信息,一般辅音段的短时过零率较高,元音段的短时过零率较低,无声段的短时过零率也较低。
迄今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语音信号端点检测方法,如基于短时能量的方法、基于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相结合的双门限法、基于谱熵的方法、基于梅尔倒谱相似度的方法、基于子带信噪比的方法等。上述端点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语音压缩与编码、语音增强、语音识别等,其特点是将全部有声段(包括辅音段和元音段)从语音信号中检测出来,目的是保持语音信号的完整度、自然度和可懂度。
端点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基于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相结合的双门限法,该方法根据短时能量可以较准确地区分元音段和无声段(静音段),但对于辅音段,由于其能量较弱,仅依据短时能量极易将低于能量门限的辅音段误判为无声段,此时可利用辅音段的短时过零率较高,无声段的短时过零率较低的特点,结合短时过零率综合判断。双门限法以短时能量为主,短时过零率为辅,对短时能量设置两个阈值,高能量阈值EH和低能量阈值EL,对短时过零率设置一个阈值ZH。
双门限法进行端点检测的主要步骤和特点如下:
(1)首先根据短时能量的高阈值EH对语音信号进行一次初判。由EH可求出短时能量曲线与高阈值界线的两个交点A1、A2,其中A1为起始点,A2为终止点,A1A2之间的部分可以肯定为有声段,一般对应于主音段,但精确的起止点还需在A1点之前、A2点之后进一步查找。
(2)再根据短时能量的低阈值EL,从A1点往前,A2点往后搜索短时能量曲线与低阈值界线的两个交点B1、B2,则B1B2之间仍能肯定为有声段,但还不是最终的起止点。在B1点之前、B2点之后可能还存在辅音段,其短时能量很弱,仅依据能量特征很难将辅音段与无声段区分开。由于辅音段的短时过零率明显高于无声段,可利用短时过零率特征进一步检测有声段的精确位置。
(3)根据短时过零率阈值ZH,从B1点往前,B2点往后进行搜索,查找短时过零率高于ZH的两个边界点C1、C2,则C1C2之间即为最后检测出来的有声段。
实践中发现,利用传统的双门限法检测辅音时,只要短时能量低于EL,且短时过零率高于ZH,就判断为辅音,忽略了有声段对短时能量的最低要求,常造成误检或漏检。此外还发现,有些辅音,起始段较明显,能量较强,尾部接近元音时能量反而减弱、过零率也有所降低,容易判定为无声段,造成辅音与元音中断,整个辅音段丢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0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