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370466.4 | 申请日: | 2017-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6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昌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昌新 |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E01C1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创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77 | 代理人: | 李芙蓉,冯建基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道路 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面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和自然化,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在悄然发生着功能性变化,近几年国家提倡的“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道路或地面常常为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但是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均存在透水能力差,路面上的水只能通过自然蒸发或通过下水道流走,天气晴朗时,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都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形成“城市热岛”现象。此外,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还存在着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雨水无法下渗,导致经常出现城市内涝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用以解决现有的路面存在透水能力差、铺筑成本高和容易形成城市热岛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所述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包括在路基上面由下而上依次铺筑的填充层、找平层和路面层,所述填充层中间隔设置有若干与填充层所在平面呈一夹角的隔水墙,所述填充层中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
优选的,所述路面层为陶土铺路砖、透水地坪或带有透水孔的水泥砖。
优选的,所述找平层为西沙、水泥砂浆或细石砼。
优选的,所述填充层为建筑垃圾或陶粒。
优选的,所述隔水墙的高度小于所述填充层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隔水墙垂直于路基。
优选的,所述找平层上设置有透水孔。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利用透水能力较好的路面层将路面上的积水导入地下,再利用填充层中的孔隙进行存储,通过隔水墙防止填充层中的填充材料发生流动,同时控制不同高度填充层中的水位。本发明的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具有透水能力强、环保、铺筑成本低以及可有效避免城市热岛现象和城市内涝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的注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和3所示,该透水道路的路面结构包括填充层4、找平层3和路面层2,填充层4、找平层3和路面层2由下而上依次铺筑在路基1的上面。路面层2为陶土铺路砖、透水地坪或带有透水孔的水泥砖,由于陶土铺路砖和透水地坪本身具有较多的孔隙,具有很好的透水能力,雨后地面上的积水很快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地下,使得地面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当路面层2为水泥砖时,通过在水泥砖上设置透水孔来增强水泥砖的透水能力,同样可以将地面上的积水导入地下。找平层3为细沙、水泥砂浆或细石砼,由于填充层4的粒径较大,其上表面高低不平,通过设置找平层3,找平层3的上表面较为平整,可使路面层2铺设的更为平整,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找平层3的透水性,当找平层3为水泥砂浆或细石砼时,找平层3上也需要设置透水孔,从路面层2渗漏下来的水通过这些透水孔进入填充层4中。填充层4为建筑垃圾或陶粒的一种或两种混合而成,由于这些填充材料之间具有较大且相互连通的孔隙,而填充材料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因此这些孔隙可存储大量积水,此外,由于填充层4为固体废弃物、陶粒或鹅卵石,填充材料的成本较低,因而大大降低铺筑路面的成本,同时这些填充材料本身就是废弃物,将这些填充材料再利用,还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填充层4中间隔设置有若干与填充层4所在平面呈一夹角的隔水墙5,隔水墙5为板状结构的水泥板或石板,通过隔水墙5可有效防止填充层4中的填充材料发生流动,同时控制不同高度填充层4中的水位。为了不影响最上面路面层2的铺设,优选隔水墙5的高度小于填充层4的厚度且隔水墙5垂直于路基1。
工作原理:当下雨时,地面上的积水依次通过路面层2和找平层3进入填充层4中的孔隙进行存储,由于路面或广场下面大面积的铺筑了填充层4,存储了积水的填充层4充当了地下河或地下湖,地面上积水不再主要依靠下水管道疏导,而是就地存储和利用,既缓解了城市下水管道的压力,又为城市留住了水,又可继续下渗来补充地下水,真正做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当天起晴朗时,填充层4中积水反渗至地面,保持地面潮湿防止地面扬尘,同时在太阳的照射下,地面水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昌新,未经李昌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04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