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实测数据的MassiveMIMO信道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0824.3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8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阳;姜燕燕;庞立华;栾英姿;张慧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17/391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实测 数据 massivemimo 信道 建模 方法 | ||
1.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的Massive MIMO信道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实测数据的Massive MIMO信道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共焦椭圆模型,设置基站和偶极子的参数,基站设置大规模的均匀线性天线阵列,天线阵元都是全向天线,阵元间距为δT,为半波长,另一端是一个偶极子,也是全向天线;建立共焦椭圆模型,基站天线阵列中心和偶极子连线组成X轴,两个天线阵列中心分别位于共焦椭圆的两个焦点上,距离为2f,基站阵列倾角为βT,散射簇分布在共焦椭圆上,设第1个散射簇所对应的椭圆的长轴为2a1,第n个散射簇所对应的椭圆的长轴为2an,散射簇n与基站阵列中心和偶极子的距离分别为
步骤二,依据实测数据获得散射簇的生灭速率,计算基站端天线阵列散射簇新生成的概率和生存概率,得到9状态马尔科夫链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描述天线阵列轴上散射簇的演进过程,得到散射簇集后,根据WINNERII模型分配每个散射簇特征参数;
将(i,j)作为状态,其中i表示相邻阵元间新生成的散射簇数量,j表示相邻阵元间灭亡的散射簇数量,其中,0≤i≤2,0≤j≤2,共有9种状态,(i,j)所对应的状态设为sij;从状态sij变成si′j′的状态转移概率为p(ij,i′j′),则转移概率矩阵为:
步骤三,根据共焦椭圆模型中基站天线阵列倾斜角、阵元间距、散射簇的AOA、AOD和时延、偶极子运动方向、基站和偶极子之间的距离等参数及他们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确定椭圆的大小和位置,计算视距和非视距情况下的相位和多普勒频率,生成Massive MIMO信道冲激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基于实测数据的Massive MIMO信道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具体过程为:
(1)对于两个相邻的天线阵元Antk-1和Antk,如果散射簇n在天线阵元Antk-1可见,而在天线阵元Antk不可见,则散射簇n是灭亡的;如果散射簇n在天线阵元Antk-1和天线阵元Antk都可见,则散射簇n是生存下来的;若散射簇n在天线阵元Antk-1不可见,而在天线阵元Antk可见,则散射簇n是新生成的;
(2)在散射簇演进过程中,一个新生成的散射簇到另一个新生成的散射簇出现的时间间隔ρG和一个散射簇的生命周期ρR分别服从指数分布,具体为:
时间间隔ρG和生命周期ρR的期望分别为:
其中,λG是簇的生成速率,λR是簇的灭亡速率;
(3)结合COST2100模型,引入簇可视区域概念,即在天线阵列上簇的可视区域,有些簇的基站端可视区域完全在天线阵列以内,而部分簇的基站端可视区域超出阵列一端或两端均超出;对于区域①,簇基站端可视区域完全在天线阵列以内,在阵列上能观测到的簇可视区域长度Δ就是簇的真实可视区域长度a;对于区域②,簇基站端可视区域超过了阵列的两端,在阵列上能观测到的簇可视区域长度就是阵列长度L,Δ=L;而区域③和区域④中阵列上观测到的簇可视区域长度小于真实的簇可视区域长度,这时簇可视区域观测长度是簇可视区域真实长度和簇可视区域中心位置Xc的函数,Δ=(L+a)/2-Xc,Δ=(L+a)/2+Xc;假设簇可视区域中心位置Xc是均匀分布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则可视区域的观测长度的累计分布函数为:
其中,KΔ(y)是观察到的簇可视区域累积分布函数;fa(v)是可视区域真实长度概率密度函数,Δ0为簇可视区域的最小观察长度,依赖于实际测量的设置;
(4)设置5G Massive MIMO测量设备和测量环境,依据该实测数据以及簇中心位置、簇可视区域真实长度和簇可视区域观测长度之间的关系,选取合适的分布函数来描述簇可视区域真实长度的统计特性,然后得到簇可视区域观测长度CDF曲线,对簇可视区域观测长度求均值即为簇平均生命周期,对簇平均生命周期求倒数即为簇的灭亡速率λR;
(5)利用KPowerMeans算法估计出散射簇数目的平均值,簇数目的平均值也是簇生灭速率的比值,然后得到散射簇生成速率λG,具体为:
(6)在基站端天线阵列上,原有散射簇存活下来的概率为Psurvival,服从指数分布;新生成的散射簇的概率为Pnew,服从泊松分布,具体为:
其中,j表示生成j个散射簇,E(Nnew)为基站端相邻天线阵元间平均生成散射簇的数量,具体为:
其中是与场景相关的因子;
(7)计算9状态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描述天线阵列轴上散射簇的演进过程;
(8)得到天线阵元的散射簇集后,每个散射簇都有自己的特征参数,如时延、功率、到达角AOA/离开角AOD,散射簇的时延和功率根据WINNER II模型生成,时延和功率服从指数分布,功率作归一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082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