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通信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7875.0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1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韦安营;胡虹;范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蓝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 | 分类号: | H04W4/80;H04W8/00;H04W12/02;H04W76/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成律师事务所 11646 | 代理人: | 栾波 |
地址: | 10010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通信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通信方法及系统,所述数字通信系统包括:发送方移动通信终端、发送方数字通信多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方移动通信终端和接收方数字通信多协议转换装置。本发明可以实现远距离、无需运营商网络的通信,同时满足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通信需求。可以在运营商信号覆盖不好的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油田、矿山等场景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另外,在运营商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时,数字通信多协议转换装置小巧便携,可以迅速满足救灾的通信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字通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的通信设备有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等。常见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PC、平板等等,终端一般有人机交互界面。以我们常用手机为例,手机有屏幕和多种APP供人们使用,手机还有各种标准化的通信模块,GPS模块可以获得GPS位置信息;4G模块可以连接运营商基站获得互联网资源;WiFi模块可以接入AP,同样也可以获得互联网资源;还有蓝牙模块,可以连接蓝牙耳机、蓝牙音箱等等。PC电脑有以太网或者无线网卡可以接入互联网。
网络设备是负责协议转换和报文转发的设备,比如无线接入点AP,当我们的手机通过WiFi接入AP时,AP负责把手机到AP之间的无线报文转换成AP到网络交换机的有线报文。另外,交换机、路由器、中继器、基站、等等都是网络设备,主要负责信息的转发。
目前几种主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个人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和对讲机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包括GSM、GPRS、3G、4G,是目前最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手机通过授权的频率,接入基站,基站通过光纤接入核心网。手机与基站的距离可以达到十几公里。手机、基站、核心网系统、BOSS系统等等需要运营商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用户使用网络也需要费用,技术标准有标准联盟主导。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又叫作WiFi技术,在ISM频段工作,作为有线网接入的延伸,可以解决近距离的无线通信,AP作为网关完成协议转换,技术标准制定有IEEE802.11工作组制定。个人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在ISM频段工作,主要使用蓝牙技术,实现短距离的无线传输。对讲机无线通信技术,使用公共频段433Mhz,实现长距离的无线通信,但是只能进行语音通信,不能进行传输文本、图片、视频。
但是,每种无线通信技术都有自己的应用场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只能使用不同的技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可实现长距离、大范围的无线通信,但是必须通过运营商核心网络,通信需要费用。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只能实现短距离的无线通信,一般在家庭、工作单位使用。两个人在没有网络(或者不想使用网络)的情况下传输大量的文件可以使用蓝牙技术。在没有运营商网络的郊区、油田、矿山,对讲机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满足语音通信,缺点是只能语音通信,不能进行文字、图片等的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距离、无需运营商的网络、同时可以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等传输的数字通信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场景单一不能满足用户通信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字通信方法,所述数字通信方法包括:启动数字通信客户端APP或数字通信客户端应用插件;通过蓝牙连接至各自的数字通信多协议转换装置;通过蓝牙在移动通信终端与各自的数字通信多协议转换装置之间进行个人ID信息或通信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数字通信多协议转换装置之间通过Sub-GFSK通信模块以Sub-G频段进行个人信息广播报文或通信信息报文发送和接收;和采用数字通信协议在无运营商网络的情况下发现对方并进行通信。
本发明公开的上述一种数字通信方法,所述采用数字通信协议在无运营商网络的情况下发现对方的过程包括:附近的移动通信终端通过数字通信客户端APP或数字通信客户端应用插件发送和接收个人ID信息;每个移动通信终端的数字通信客户端APP或数字通信客户端应用插件都有一个附近的人的ID信息列表展示出来;与附近的人的ID信息列表中的其中一方或多方建立通信关系并根据个人ID信息发送和接收通信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蓝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蓝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78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