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视觉物联网中对象视觉标签的建立及显示方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5924.7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0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慧;赵艺群;李锦林;萨齐拉;王敏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许志影 |
地址: | 010021 内蒙古自治区呼***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视觉 联网 对象 标签 建立 显示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视觉物联网中对象视觉标签的建立及显示方法、系统,其中方法包括:步骤一,利用智能视觉物联网采集不同类型的对象的图像;步骤二,根据所采集的图像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建立对应的视觉标签库,对不同类型的对象构建对应的识别方式;及步骤三,根据对象的类型选择对应的识别方式进行识别并显示所识别对象的视觉标签信息。本发明对智能视觉物联网中的重点关注的人脸、车牌、物品图像建立视觉标签的问题,通过一定的算法对人、车、物图像建立相应的视觉标签,而且实现了这三类视觉信息的相互关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视觉物联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人/车/物的视觉特性提取、视觉标签的建立和关联、并自动显示相应信息内容的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视觉物联网IVIOT,实际上是一般讲的物联网的升级版本,主要由智能视觉传感器、智能视觉信息传输、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和针对人/车/物三大类目标的物联网应用四部分构成。
所谓“视觉标签”,就是对图像和视频当中的内容进行识别、理解和分类。对IVIOT的应用,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对所关注的人、车、物等的视觉属性的提取和视觉标签的建立。
但是,截至目前,根据相应的人/车/物的识别结果建立视觉标签、实现三类信息的关联、并自动显示该标签信息的技术成果,还未见到公开文献、专利成果的发表或公开报道。
下面仅对有一定关系的、或接近的专利技术的构成进行说明。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610111889.X)着重公开一种人脸识别算法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构成是:利用有标签的人脸数据和相应的标签信息作为模型的输入,再据此预测无标签人脸数据的标签信息,以更新模型参数,如此多次迭代。该专利并未关注如何对大量人脸图像建立相应的视觉标签等内容。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610127681.7)是公开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领域的如何基于DR定位信息视觉标签数据库实现视觉标签匹配的方法。主要构成是:在一定的运行区域内布设好若干视觉标签,建立它们的位置属性及各视觉标签间的拓扑关系;并支持基于位置和拓扑关系检索的视觉标签数据库;移动平台(如机器人)根据当前的DR位置信息,通过对视觉标签数据库的检索,获得用于下一个视觉标签匹配的标签集合。该专利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现成的视觉标签对移动机器人进行位置和方向引导的问题。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210053263.X)公开了一种物联网中的物件标签的定位方法。主要构成包括:以物联网的RFID接收端获得的无线射频信号RSSI为观测变量,对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测量值的更新;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得到初始估计位置的最优权值。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410651379.2)公开了一种利用物品图像的局部特征、基于监控视频实现物品防盗检测的方法。主要构成是:利用SIFT算法提取物品图像的局部特征,将之存为物品的视觉标签库;每隔一段时间从监控视频截取图像,并与库中特征进行匹配;依据匹配结果判断物品是否被盗。
如上所述,这几个与本发明有一定关系的专利成果,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现成的视觉标签,或是基于其包含的位置属性及相互间的拓扑关系来引导移动机器人(或移动平台)的运动,或是进行物联网中物体的位置确定(或物品是否还在——防盗识别),或是构建一种人脸识别的框架模型。
只有其中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410651379.2)提到了基于物品局部特征建立视觉标签数据库的内容,但与本发明的对重点关注物品建立视觉标签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完全不同。
①研究成果少,目前,还未见到有关对智能视觉物联网中获取的人脸、车牌、重点关注的特殊物品的图像提取视觉属性、建立相应的视觉标签并能自动进行显示信息内容的公开发表的专利、或研究成果等。
②缺少分别针对智能视觉物联网中获取的人脸、车辆、特殊物品的图像建立视觉标签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大学,未经内蒙古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59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掌纹识别方法
- 下一篇:指纹识别模块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