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促进毛叶苕子增长的根瘤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4501.3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42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曹卫东;马晓彤;韩梅;张宏亮;王雪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0;A01N63/02;A01P21/00;C05F11/08;C12R1/4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促进 毛叶苕子 增长 根瘤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促进毛叶苕子增长的豌豆根瘤菌及其应用。该豌豆根瘤菌的菌株号为m1‑10‑3,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877。实验证明,毛叶苕子接种豌豆根瘤菌m1‑10‑3后植株高度、植株鲜重比不接菌对照、接种豌豆根瘤菌H10和豌豆根瘤菌ACCC16505的植株高度、植株鲜重相比均显著增加。本发明在毛叶苕子种植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领域中一株促进毛叶苕子增长的根瘤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也称毛叶紫花苕子,简称毛苕)是一种优质的绿肥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一带,近些年辽年、内蒙、新疆等地也有播种,栽种面积较大。毛叶苕子的抗寒能力较强,一般品种能耐短时间零下20℃的低温,并且幼苗的越冬率很高,同时毛叶苕子耐旱和耐贫瘠性也很强,一般在较贫瘠的土壤上种植,也能收到较高的产量,适应性较广。
为培肥地力,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部决定从1995年夏季开始在全国实施以积造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沃土计划”,即是绿肥作物又是豆科作物的毛叶苕子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豆科根瘤菌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提倡对豆科作物进行根瘤菌接种。
氮素是植物生长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根瘤菌是一类能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少数是茎部)形成根瘤进行生物固氮的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体系是生物固氮中作用最强的体系,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所固定的氮约为生物固氮总量的65%。当前,在退化土壤中种植豆科植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退化土壤中氮素营养比较贫乏,通过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接种根瘤菌能够提高豆科植物的产量和氮储藏量。如果种植的豆科植物没有相应的高效根瘤菌株与之共生结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它们将完全依赖土壤中的结合态氮,不但不能补充反而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需要筛选高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开发和利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效应的潜力很大。在生物固氮过程中,依据根瘤菌对寄主植物的专一性,把适于同一种根瘤菌结瘤固氮的植物列为一族,根瘤菌在族内各植物间可以转接,称为互接种族。毛叶苕子和豌豆在根瘤菌应用上是互接种族,豌豆根瘤菌既可以接种不同毛叶苕子也可以接种不同品种豌豆,但是接种效果差异较大。
有数据表明在不同绿肥种类间,毛叶苕子的固氮强度是最高的。同时毛叶苕子的改土培肥作用和压青、茬地的增产效应都是非常显著的。近十年来,我国毛叶苕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毛叶苕子的栽培和利用技术逐渐提高,毛叶苕子接种根瘤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被加大重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显著促进毛叶苕子增长。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根瘤菌。
本发明所提供的根瘤菌是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其菌株号为m1-10-3,该菌株已于2015年12月1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877,以下简称为豌豆根瘤菌m1-10-3。
豌豆根瘤菌m1-10-3属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状,菌体染色不均匀,形成着色与不着色部分的环状体,不着色的部分脂类含量较高。无芽孢,具端生鞭毛或周生鞭毛,能运动。菌体大小为(0.5-0.8)×(1.1-2.9)微米。在酵母汁甘露醇琼脂培养基平面上生长,菌落呈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较湿润表面光滑,质地均一,浅乳白色,菌苔粘稠。豌豆根瘤菌m1-10-3具有序列表中序列1的16S rDNA序列。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促进毛叶苕子生长的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45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