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1179.9 | 申请日: | 201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0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施颖;黄肖肖;聂立铭;任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C12Q1/04;C12Q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成像 技术 细菌 检测 方法 | ||
一种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涉及活细菌检测。提供可用于检测单种细菌或两种混合细菌,快速、便捷的检测益生菌与致病菌的相对浓度,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的提供一种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方法一:将光声成像增强剂加入活细菌的培养液中孵育,对探针的吞噬得细菌溶液;将所得细菌溶液取150μL,加入体积为200μL的新EP管中,进行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方法二:将两种不同的光声成像增强剂分别加入益生菌和致病菌的培养液中进行孵育,为了保证细菌活力并促进细菌对探针的吞噬;进行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根据所得光声强度值,计算出益生菌与致病菌的相对浓度比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细菌检测,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态是人类肠道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绝大多数是数以百兆计的存活着的细菌。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益生菌、致病菌和中性菌。菌群的稳态,尤其是益生菌和致病菌的平衡,维系着人体的健康。益生菌主要包括:乳杆菌、酪酸梭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放线菌、酵母菌等,而人体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脆弱拟杆菌、耶尔森菌等。
宿主-微生物共生存在,每个人类个体的胃肠道中包含大约1013~1014个微生物体,平均约有600,000种微生物基因,不同菌属间相对丰度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受遗传、饮食、年龄、环境、区域差异和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的影响,当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下降会破坏菌群的稳定性。消化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及大肠腺瘤癌变密切相关。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黏膜组织或者粪便中的肠道微生物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微生物多样性和优势菌群降低。肠道微生物使肠道黏膜促炎症反应信号传导机制异常,导致肠道黏膜上皮损伤修复加剧,加之某些肠道微生物及其在代谢产物对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受损肠道黏膜上皮的不完全修复,最终导致结直肠肿瘤的形成和恶变。
随着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微生物群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认识的越来越精确。虽然这些检测技术存在精确度高的优势,然而耗时久、成本高,无法检测活细菌的实时状态,临床实用性相对不足。因而,研发低成本、简便易操作、快速检测活细菌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Nie L.and Chen X.,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hotoacoustic moleculartomography aided by emerging contrast agents.Chem Soc Rev,2014.43(20):p.7132-70。
2.Liu Y.,Nie L.and Chen X.,Photoacoustic Molecular Imaging:FromMultiscal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Towards Early-Stage Theranostics.TrendsBiotechnol,2016.34(5):p.420-33。
3.Ren Y.D.,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duces HBeAg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Positive HBeAg after Long-Term AntiviralTherapy.Hepatology,2016[Epub ahead of print]。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用于检测单种细菌或两种混合细菌,快速、便捷的检测益生菌与致病菌的相对浓度,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的提供一种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述基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活细菌检测方法之一,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11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