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角度机动双侧视工作遥感卫星构型的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9732.5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1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锋;于广洋;李彪;崔相臣;任伟;顾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10 | 分类号: | B64G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度 机动 侧视 工作 遥感 卫星 构型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角度机动双侧视工作遥感卫星构型的实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卫星在轨飞行时,卫星常用工作姿态为卫星本体坐标系与轨道坐标系成固定夹角右侧视飞行,通过绕滚动轴旋转实现大角度机动,切换为卫星本体坐标系与轨道坐标系成固定负夹角的左侧视飞行姿态,根据情况,通过绕滚动轴大角度机动,切换为右侧视飞行姿态等。本发明实现了可在左侧视飞行模式下飞行和成像,达到卫星相对单侧视飞行的可视成像带宽提升至两倍,单副天线实现了两副天线才能达到的效果,卫星的对地覆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将全球的重访时间缩短为原来一半,平均访问次数提高一倍,卫星的使用效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在遥感卫星上得到了成功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星总体构型布局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大角度机动双侧视工作遥感卫星构型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遥感卫星成像分辨率成像质量的提高,卫星的使用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伴随成像质量提升带来的就是天线硬件重量的增加和天线尺寸的变大,而由于运载能力和包络的限制,天线尺寸又不能太重、太大,这对卫星的能力又形成了制约,目前遥感卫星一般工作在单一斜飞模式(即单侧视模式)下成像。
对于上述缺陷,目前还没有设计出一种大角度机动双侧视工作卫星构型,这样对于提高卫星在轨对地的覆盖和重访能力,提高卫星的使用效能,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的斜飞工作模式分析发现,将载荷天线安装在卫星的顶部,并使卫星具备左右双侧视机动、飞行和成像能力有巨大作用,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角度机动双侧视工作遥感卫星构型的实现方法,其将只能右侧视飞行模式工作下的卫星,通过绕滚动轴(即飞行轴)做大角度机动,实现了可在左侧视飞行模式下飞行和成像,根据需要还可再通过大角度机动,切换回右侧视飞行模式,从而可达到卫星相对单侧视飞行的可视成像带宽提升至两倍,单副天线实现了两副天线才能达到的效果,卫星的对地覆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将全球的重访时间缩短为原来一半,平均访问次数提高一倍,卫星的使用效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在遥感卫星上得到了成功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大角度机动双侧视工作遥感卫星构型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卫星在轨飞行时,卫星常用工作姿态为卫星本体坐标系与轨道坐标系成固定夹角右侧视飞行,通过绕滚动轴旋转实现大角度机动,切换为卫星本体坐标系与轨道坐标系成固定负夹角的左侧视飞行姿态,根据情况,通过绕滚动轴大角度机动,切换为右侧视飞行姿态;
步骤二,将整个载荷天线阵面沿方位向等分为三个子阵,中间子阵固定于星体顶部,其余两块子阵收拢时位于与中间子阵垂直的两侧阵面上,展开时在展开机构的作用下分别转动90°,展开后形成一副完整天线阵面;
步骤三,多个星敏感器通过支架安装在载荷天线框架上,在双侧视工作遥感卫星上的布局应为不同的光轴指向,任意两个星敏感器光轴的轴线之间应不小于某固定夹角,且不同侧视飞行姿态下,均有不少于一个星敏感器正常工作。
优选地,所述根据右手定则卫星本体坐标系与轨道坐标系成固定夹角为35°,固定负夹角为-35°。
优选地,所述任意两个星敏感器光轴的轴线之间应不小于固定夹角为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将只能右侧视飞行模式工作下的卫星,通过绕滚动轴(即飞行轴)做大角度机动,实现了可在左侧视飞行模式下飞行和成像,根据需要还可再通过大角度机动,切换回右侧视飞行模式,从而可达到卫星相对单侧视飞行的可视成像带宽提升至两倍,单副天线实现了两副天线才能达到的效果,卫星的对地覆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将全球的重访时间缩短为原来一半,平均访问次数提高一倍,卫星的使用效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在遥感卫星上得到了成功应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97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