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机器人的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8806.3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2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彭倍;郝晓红;陈益;陈睿;毛张燕;包杨川;毋存杰;秦东升;王斌;何明;汤军;李光奇;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8 | 分类号: | H01R13/18;H01R13/631;H01R13/66;H01R13/703;H01R43/26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贺理兴 |
地址: | 610213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器人 充电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包括设置在机器人上的充电公头模块、以及设置在充电桩上的充电母头模块;所述的充电公头模块包括充电公头,充电公头采用圆锥体结构,并在充电公头的圆锥面上嵌设有公头端充电接触片,且公头端充电接触片具有与充电公头处于同一圆锥面上的外锥面结构;所述的充电母头模块中设置有与充电公头配合的圆锥形腔体,并在圆锥形腔体的内壁上嵌设有转动式连接结构的母头端充电接触片,母头端充电接触片具有与圆锥形腔体的内壁处于同一圆锥面上的内锥面结构,且母头端充电接触片还连接有用于充电时将母头端充电接触片压在公头端充电接触片上的弹性部件。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对接准确且可靠,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机器人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目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搬运、巡检、清洁等,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现有的机器人供电系统主要还是依靠搭载蓄电池来给自身供电,由于考虑到机器人自身空间,所以蓄电池的容量通常较小,通常只能维持机器人几个小时的动作,一旦电能耗尽,就只能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给机器人进行充电。这种充电模式不仅耗费人力而且自动化程度低,不利于机器人工作的持续开展。
为了实现机器人的自动充电,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需要解决机器人的充电公头与充电桩进行准确对接的问题,现有技术提供多种机器人充电机构,基本都是针对轻小型机器人使用,充电接口的对接可靠性和准确度较差,其充电安全性也不尽如人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对接准确、可靠,且安全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机器人的充电装置,包括设置在机器人上的充电公头模块、以及设置在充电桩上的充电母头模块;
所述的充电公头模块包括充电公头,充电公头采用圆锥体结构,并在充电公头的圆锥面上嵌设有公头端充电接触片,且公头端充电接触片具有与充电公头处于同一圆锥面上的外锥面结构;
所述的充电母头模块中设置有与充电公头配合的圆锥形腔体,并在圆锥形腔体的内壁上嵌设有转动式连接结构的母头端充电接触片,母头端充电接触片具有与圆锥形腔体的内壁处于同一圆锥面上的内锥面结构,且母头端充电接触片还连接有用于充电时将母头端充电接触片压在公头端充电接触片上的弹性部件,充电母头模块中还包括用于检测母头端充电接触片的外锥面与公头端充电接触片的内锥面是否重叠接触的检测开关,检测开关与用于控制向母头端充电接触片供电的控制供电系统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充电公头模块还包括壳体和识别传感器,壳体中设置有用于驱动充电公头伸出或缩回壳体内的伸缩驱动机构,识别传感器与控制伸缩驱动机构伸缩的伸缩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伸缩驱动机构采用电锭,电锭的轴端连接所述的充电公头。
优选地,所述的弹性部件采用簧片,簧片设置在母头端充电接触片背部,并与母头端充电接触片弹性支撑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充电母头模块包括母头基座,母头基座采用对称布置的两个半基座可拆卸连接而成,每个半基座上设置有半圆锥面,两个半基座重合连接后中间形成所述的圆锥形腔体。
优选地,所述的检测开关采用微动开关。
优选地,还包括充电控制板、充电桩对正传感器、充电桩配合到位传感器和降压稳压模块。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充电公头模块与充电母头模块采用锥形的配合面进行配合连接,能够保持配合的唯一性,使得充电而配合后机器人位置和方向保持一致,可以利用充电桩进行重新定位,减小定位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88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