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7695.4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0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科锐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L33/34;H01L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21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横向 结构 发光二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半导体器件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对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要求也越来越高,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半导体LED与其他光电器件集成。如果能将它们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信息传输速度,储存和处理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这将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对发光器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传统的纵向PiN结构发光器件不适于波导兼容。若考虑光互联中发光器件与波导的集成,横向PiN发光器件的i区不仅是器件的发光区域,也是光传输的波导区。因此,设计制造横向波导型LED将是未来光电集成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目前横向LED由于制备工艺等限制,其发光效率仍然是一个限制LED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发光效率就变得极其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1,包括:
SOI衬底11;
Ge外延层12,设置于SOI衬底11的上表面;
GeSn层13,设置于Ge外延层12的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
N型Ge区域14,由Ge外延层12掺杂形成,位于GeSn层13一侧;
P型Ge区域15,由Ge外延层12掺杂形成,位于GeSn层13另一侧;
P型Ge区域15、GeSn层13和N型Ge区域14形成脊形横向的PiN结构:
正电极16,设置于P型Ge区域15的上表面;
负电极17,设置于N型Ge区域14的上表面,以形成基于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Ge外延层12包括Ge籽晶层和Ge主体层;将Ge籽晶层和Ge主体层经过晶化处理后形成Ge外延层1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晶化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将包括SOI衬底11、Ge籽晶层、Ge主体层的整个衬底材料加热至700℃;
采用激光再晶化(Laser re-crystallization,简称LRC)工艺晶化整个衬底材料;其中LRC工艺激光波长为808nm,激光光斑尺寸10mm×1mm,激光功率为1.5kW/cm2,激光移动速度为25mm/s;
对整个衬底材料进行高温热退火处理以完成晶化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Ge籽晶层厚度为40~50nm;Ge主体层厚度为120~150n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GeSn层13厚度为250~300n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N型Ge区域掺杂源为P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9cm-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P型Ge区域掺杂源为B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9cm-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钝化层,钝化层设置于PiN结构的上表面,用于隔离正电极16及负电极1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钝化层为SiO2材料,且其厚度为150~200n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正电极16和负电极17为Cr或者Au材料,且其厚度为150~200nm。
需要说明强调的是,LRC工艺是一种热致相变结晶的方法,通过激光热处理,使SOI衬底上Ge外延层熔化再结晶,横向释放Ge外延层的位错缺陷,不仅可获得高质量的Ge外延层,同时,由于LRC工艺可精确控制晶化区域,一方面避免了常规工艺中SOI衬底与Ge外延层之间的Si、Ge互扩问题,另一方面Si/Ge之间材料界面特性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的激光再晶化工艺,具有Ge外延层位错密度低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2)本发明采用p+-Ge/直接带隙GeSn/n+-Ge的横向波导型结构PiN,不仅器件发光效率高,也有利于发光器件与波导的集成。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横向结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晶化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RC工艺方法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科锐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科锐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76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