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芳纶纱线强度损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4784.3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3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汪伦合;孟扬;张斌;苏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5/55 | 分类号: | D06M15/55;D06M15/53;D02J1/20;D06B21/00;D06M101/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陈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纶纱线 强度损失 加捻 喷涂环氧树脂 烘干处理 集束性 加捻机 湿定型 组合液 损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芳纶纱线强度损失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加捻机对芳纶纱线进行加捻处理;2)对加捻处理后的芳纶纱线进行热湿定型处理;3)继续喷涂环氧树脂组合液,然后烘干处理。该方法在改善芳纶纱线的集束性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对芳纶纱线的损伤,有效得降低其强度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纺纱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芳纶纱线强度损失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芳纶纤维在当今所有高性能纤维中的产量和需求量是最大的,在高性能纤维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芳纶纤维应用于军事国防以及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防弹衣等防护装备、机电、汽车、橡胶骨架材料、建筑行业等。
随着橡胶制品相关行业的发展,一些传统骨架材料锦纶、漆纶、钢丝无法满足更高的使用要求,芳纶纤维作为橡胶骨架材料有无以伦比的性能优势,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橡胶骨架材料。
目前芳纶纤维已应用在航空子午线轮胎、大型工程胎、阻燃输送带和耐高温输送带、汽车胶管中。国内外多家公司生产芳纶橡胶制品,比如日本普利司通公司使用芳纶帘布作为骨架层用于大型输送带的生产,美国固特异公司制造出芳纶纤维增强航空轮胎以及高性能子午线轮胎。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在橡胶骨架材料等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芳纶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加捻时,比如芳纶纤维到帘子布需经过多种复合加捻,对其断裂强力影响大,目前,等离子体、化学改性等处理方法不能改善加捻过程中纱线强度损失,使其在帘子线或线绳应用领域受限。因此,研发出一种高效降低纱线强度损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芳纶纱线强度损失的方法,在改善芳纶纱线的集束性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对芳纶纱线的损伤,有效得降低其强度损失。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降低芳纶纱线强度损失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加捻机对芳纶纱线进行加捻处理;
2)对加捻处理后的芳纶纱线进行热湿定型处理;
3)继续喷涂环氧树脂组合液,然后烘干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加捻处理可以使纤维之间产生抱合力,在纱线受力时形成单丝间的相互滑动摩擦力,减少应力集中,提高纱线断裂强度;采用热湿定型处理可以形成新的微晶结构,分子取向度增大,提高纱线的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采用环氧树脂组合液喷涂芳纶纱线可以将纱线中的单纤维变为整体,为其中的连续相,起到应力传递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纱线的力学性能。该方法保持芳纶纱线的高强度、高模量的物理特性,并显著提高了其耐疲劳性,在改善芳纶纱线的集束性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对芳纶纱线的损伤,具有工艺简单,生产设备投资少,且易于产业化生产。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加捻处理包括初捻和复捻,所述初捻和复捻的比为1:0.8~0.9。进一步优选为1:0.84~0.86。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初捻的捻度和捻向为340~360S捻/米,所述复捻的捻度和捻向为290-310Z捻/米。进一步优选,所述初捻的捻度和捻向为345~355S捻/米,所述复捻的捻度和捻向为295-305Z捻/米。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加捻处理的预加张力控制在0.15~0.25cN/dtex。进一步优选为0.18~0.22cN/dtex。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热湿定型处理为:先将加捻处理后的芳纶纱线用水浸湿,然后再烘干处理。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烘干处理的温度为100~500℃,时间为30~180s。进一步优选,温度为195~205℃,时间为30~35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47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配电网故障定位及快速隔离恢复控制方法
- 下一篇:机动车尾气净化用催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