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速钝后缘混合层的主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3852.4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3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杨瑞;王振国;吴继平;罗振兵;邓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K9/82 | 分类号: | F02K9/8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陆薇薇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装置 被动控制 超声速 钝后缘 混合层 隔板 熔化 控制模式 自由选择 射流 尾缘 振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声速钝后缘混合层的主动控制装置,通过在隔板的尾缘内设置具有主动控制射流的结构,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既避免了主动控制中振片容易熔化的问题,又实现了多种控制模式自由选择。实现了主动、被动控制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声速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超声速钝后缘混合层的主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引射是指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将火箭燃气与来流空气进行超声速混合,该过程作为火箭基组合发动机(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的关键过程,对于RBCC而言,自由来流经过一系列进气道,在喷管尾缘与喷管燃气接触,当两者的混合达到分子层面时即可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利用空气中氧气达到提高发动机比冲的目的。然而由于来流速度过高,空气仅能在燃烧室内的驻留时间<1-3ms,引射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燃气是否能与空气快速高效的混合,同时决定了整个推进系统的性能。
火箭燃气的温度极高(>3500K,喷管喉部热流密度达到107~108W/m
目前对超声速混合层厚度的控制方式包括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被动控制以在尾缘(即隔板远离来流方向的一端)上增设突片、锯齿、波瓣等结构,从而产生流向涡或不稳定脉动,达到对超声速混合层厚度的控制。被动控制方式结构简单、控制效果明显,但尾缘结构固定无法实现根据来流情况进行调整的变控制效果。
主动控制则是通过向被控流场中主动注入气体,通过注入的气体改变流场的能量和动量,进而改变流场的特征结构,达到控制掺混的作用。最早的主动控制为在超声速来流的上游添加厚度仅为1mm左右的振片,利用机械振动的方式产生振动从而控制产生一系列的拍打涡对,加快混合层的转捩过程。通过在上游安装正弦振型的振片后,混合层中出现周期性的涡结构。同时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将上游激励改为双频扰动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增强混合层的增长效率,从而缩小钝后缘的厚度。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组合发动机燃烧室内的高温燃气容易将振片熔化,导致控制失效。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超声速钝后缘混合层的主动控制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声速钝后缘混合层的主动控制装置,包括彼此隔绝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容纳设置于远离超声速来流隔板的一端内,隔板的尾缘上间隔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腔体通过第一开口与超声速来流相连通;第二腔体通过第二开口与超声速来流相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通过振动膜片隔离。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的中心线平行于超声速来流方向设置于隔板的端面上;第二开口的中心线平行于超声速来流方向设置于隔板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的中心线垂直于超声速来流方向设置于隔板的端面上;第二开口的中心线垂直于超声速来流方向设置于隔板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隔板包括隔板第一部和隔板第二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容纳设置于隔板第一部内,隔板第二部的一端与隔板第一部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隔板第一部和隔板第二部通过贯穿隔板第二部的固定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振动膜片为由电信号控制的压电陶瓷金属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38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