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优化变观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2906.5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0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稳;姬计法;李倩;刘保金;何银娟;邓小娟;石金虎;谭雅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G01V1/13;G01V1/16;G01V1/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二维地震 障碍 观测 系统 优化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优化变观设计方法,涉及城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高效的确定出障碍段对正常观测系统影响的问题。该方法通过根据每一个检波点位置和所有障碍段中每一个障碍段范围的位置关系,将所述待处理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中的接收排列划分为至少一段有效排列段;根据炮点位置和有效排列段绘制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根据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统计共中心点覆盖次数;其中,共中心点覆盖次数为对于地下界面上位于炮点和检波点中间位置的相同反射点所能够形成的重复观测次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城市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优化变观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位置关系被称为地震观测系统。在城市二维地震勘探过程中,当地震测线必须跨越江河、公路、民居小巷等一些障碍测段时,需要采用合理的改变观测系统设计(简称变观设计),以保证能够对来自地下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进行连续追踪。
目前进行变观设计通常是依靠有经验的野外生产负责人在坐标纸上手工绘制多种变观方案,再择优选择。该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随着地震勘探领域的扩展,勘探要求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手工进行变观设计的工作方法严重依赖技术人员个人经验、费时费力、而且设计结果未必最优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显现。
为了高效合理地进行过障碍变观设计,许多地震工作者对不同的变观方案进行了归纳研究,总结出了多种变观模式。然而,繁琐的公式计算并不直观,并且大多仍未解决利用图纸绘制地震观测系统时操作困难的问题(对于目前高覆盖次数的地震勘探工作,手工绘制地震观测系统已经异常困难)。另外,一些大型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如Focus、Geogiga等)虽然具有利用计算机快速绘制地震观测系统的功能,但是通常是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出发,对于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在野外施工现场快速进行过障碍优化变观设计的问题考虑不足。
综上,现有的城市二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过障碍变观设计方法存在无法快速、高效的确定出障碍段对正常观测系统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优化变观设计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高效的确定出障碍段对正常观测系统影响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优化变观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获取待处理地震测线上所有障碍段的基本参数,所述障碍段的基本参数包括:障碍段起始位置和障碍段终止位置;
步骤2、获取待处理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的基本参数,所述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的基本参数包括:炮点位置、接收排列中所有检波点位置和炮号;
步骤3、根据每一个检波点位置和所有障碍段中每一个障碍段范围的位置关系,将所述待处理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中的接收排列划分为至少一段有效排列段;其中,所述障碍段范围由障碍段起始位置和障碍段终止位置确定;
步骤4、根据炮点位置和有效排列段绘制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根据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统计共中心点覆盖次数;
步骤5、对所有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执行步骤2-4所定义的操作,并绘制待处理城市二维反射地震勘探测线的整体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以及根据整体地震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统计地震勘探测线的共中心点覆盖次数;
步骤6、根据地震勘探测线的共中心点覆盖次数,获取新的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的基本参数,并重新执行步骤3-5;其中,所述新的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为与所有已处理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均不重复的单炮常规地震观测系统;
步骤7、重复执行步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未经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29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