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锂氟化碳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2151.9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6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彭思侃;燕绍九;南文争;陈翔;王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3;H01M4/50;H01M4/62;H01M6/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陈宏林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氟化 电池 复合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锂氟化碳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正极材料为氟化石墨烯、二氧化锰和导电聚合物的复合物。制备方法首先通过超声振荡的方式制备出单分散氟化石墨烯溶液,然后将氟化石墨烯溶液转移到高速剪切乳化均质机中进行剪切分散,剪切后的氟化石墨烯溶液与二氧化锰粉体、导电聚合物一同装进氧化锆球磨罐中进行球磨混合。最后将球磨后的复合正极浆料干燥、粉碎、过筛得到复合正极材料粉末。本发明利用二氧化锰改性以及导电聚合物包覆的氟化石墨烯,可提高氟化石墨烯材料本身的电子电导率,改善正极材料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容量利用率,应用于锂氟化碳电池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比能量和倍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锂氟化碳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储能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可穿戴便携式电子产品对配套电源的要求向着轻量化、高能化、超长续航和高安全性的方向迅速发展。人们对电池的性能,尤其是锂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锂一次电池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照相机、心脏起搏器、飞机等多种民用及军事领域。目前常见的锂一次电池包括,锂二氧化锰电池、锂亚硫酰氯电池、锂二氧化硫电池、锂氟电池、锂铁电池等。其中,锂氟化碳电池是固体正极锂一次电池中理论质量比能量最高的,实用比能量可高达250~800Wh/kg。但是由于正极氟化碳材料的电子电导率较差,制约了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使锂氟化碳电池在许多领域应用性受限。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具有超强的导电性能,是目前导电性最好的材料。单层石墨烯具有高比表面积(2630m2/g)、超高的电子迁移率(200000cm2/V·S)和热导率(5000W/m·K)。氟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新型功能化材料,既保持了石墨烯的大比表面积,又因氟原子的引入带来了表面能降低、疏水性增强等新颖的界面和物理化学性能。通过金属氧化物改性和导电聚合物包覆修饰,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率,降低极化电阻。应用于锂氟化碳电池正极材料,有利于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性并增大正极材料反应活性面积,提高材料导电性,从而有效提升正极材料利用率,这对于提高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而设计提供了一种用于锂氟化碳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目的是利用氟化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及优异的表界面性质,并通过二氧化锰金属氧化物改性和导电聚合物修饰,使复合正极材料的容量利用率和电池倍率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用于锂氟化碳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正极材料的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二氧化锰0.1%~10%,导电聚合物10%~25%,余量为氟化石墨烯。
导电聚合物为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聚并苯中的一种。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出制备所述的用于锂氟化碳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为:
步骤一、单分散氟化石墨烯溶液的制备
将氟化石墨烯加入到无水酒精溶液中,利用超声振荡方式制备出均匀的单分散氟化石墨烯溶液;
步骤二、将单分散氟化石墨烯溶液移至高速剪切乳化均质机中进行剪切分散,剪切频率为20~60Hz,剪切时间为10min~60min。;
步骤三、将二氧化锰粉末及导电聚合物按配比添加到经剪切分散后的单分散氟化石墨烯溶液中,装进氧化锆球磨罐中通过球磨机械混合,混合时间为10h~24h;
步骤四、将球磨混合后的浆料取出,放入烘箱中烘干,烘箱温度为50℃~100℃;
步骤五、烘干后的混合物经过粉碎、过筛即得到氟化石墨烯/二氧化锰/导电聚合物的复合正极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21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