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可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数据收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2141.5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5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川;全康宁;韩光洁;龙霄汉;卞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主分类号: | H04W40/10 | 分类号: | H04W40/10;H04L12/703;H04L12/24;H04L12/26;H04W52/02;H04W84/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30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用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移动 数据 收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可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数据收集方法,方法包括:移动Sink根据移动轨迹周围节点的能耗信息,调整其移动轨迹和移动速度;移动Sink之间互相监听健康状态,当有移动Sink发生故障时,健康移动Sink广播调整网络拓扑,当故障移动Sink修复完成后,恢复网络拓扑;部署在网络区域的传感器节点,计算移动Sink节点在网络中的坐标信息,并选择位于驻留点且距离自身最近的健康移动Sink进行数据包的路由。本发明中移动Sink在驻留点时无需广播当前位置,降低了通信开销;对移动轨迹进行适时调整,均衡了网络能量消耗;在部分移动Sink出现故障后网络仍能正常工作,延长了网络生命,具有较强实际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可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数据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机电系统、片上系统、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的应用日趋广泛,其中数据收集为其基础应用之一。人们在相关区域部署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传感器节点对周围环境的监测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如温度、湿度、图像、声音、视频等。在传感器网络中部署的节点通常情况下不具备移动性,传统的Sink位置固定的数据收集方法,存在有热区问题、通信开销大、漏斗效应等限制,无法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因此,在实现应用需求,收集足够数据的同时,实现网络的能量高效、均衡,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设计问题。
如今,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领域通过对采用移动Sink乃至多移动Sink进行数据收集来平衡能耗、延长网络寿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Jae-Wan Kim等人在2010年的《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发表的论文“An Intelligent Agent-Based Routing Structure for Mobile Sinks in WSNs”,该算法中移动Sink利用代理节点进行数据收集,首先Sink选择距离自身最近的节点定位代理节点,通过代理节点将查询信息以洪泛的方式在全网进行广播,节点将数据上传到代理节点后移动Sink即能实现数据收集。同时,Sink在移动过程中会不断进行代理节点的选择,为防止多次更新代理节点后数据的传输路径不是最优,算法还通过初始路径与新路径的长度比较来进行传输路径的更新。该算法保证了数据传输的路径始终相对较短,然而,代理节点处工作负担较大,易出现热区问题,代理节点在进行路径选择时仅考虑到距离的远近,没有考虑到路径中节点能量的限制。
Miao Zhao等人在2015年的《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发表的论文“Mobile Data Gathering with Load Balanced Clustering and Dual DataUpload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提出LBC-DDU算法,该算法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分为感知层、簇头层和SenCar(移动数据收集器)层,首先将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进行分簇操作,并在每个簇之中基于节点剩余能量选取出两个簇头,簇内两簇头之间通过信标信息进行时钟同步,之后通过对已在网络中预先设置的轮询点进行选择,找到SenCar访问每个簇进行数据收集的最佳路径,最后SenCar通过采用MU-MIMO的上行传输系统同时对一个簇内两个簇头的进行数据收集。该算法给SenCar装备两根天线,使其能够同时接受两个簇头的数据,减少了数据上传的时间,但是采用两根乃至多根天线带来了成本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对于轮询点的选择问题计算复杂度较高,时间代价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21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