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建立装置、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7932.9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肖杰灵;王平;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34;E01B35/12;G08C17/02;G06F17/50 |
代理公司: | 11371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宁宁<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床 纵向阻力 滞回性能 阻力参数 测试模型 弹性刚度 卸载曲线 弹塑性变形 周期性荷载 比例系数 服役状态 轨道交通 建立装置 受力状态 纵向荷载 循环往复 峰值点 预设定 加载 测试 参考 分析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建立装置、方法及系统,涉及轨道交通领域。通过依据加载曲线峰值点处的第一阻力参数与第一位移参数、卸载曲线终点处的第二阻力参数与第二位移参数、初始弹性刚度以及预设定的初始比例系数常数建立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通过获取的第一阻力参数与第一位移参数、卸载曲线终点处的第二阻力参数与第二位移参数、初始弹性刚度以及建立的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用户可依据上述的参数可分析出模拟循环往复纵向荷载下有砟道床的受力状态,周期性荷载下的有砟道床的弹塑性变形规律,从而为技术人员对实际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以及掌握长期服役状态下道床纵向阻力性能的演变提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建立装置、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道床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轨道框架的基础。道床通常指的是铁路轨枕下面,路基面上铺设的石砟(道砟)垫层。主要作用是支撑轨枕,把轨枕上部的巨大压力均匀地传递给路基面,并固定轨枕的位置,阻止轨枕纵向或横向移动,大大减少路基变形的同时还缓和了机车车辆轮对钢轨的冲击,便于排水。道床阻力(ballast resistance)碎石道床所提供的阻止轨枕纵横向移动的力。道床阻力对保持轨道框架的纵横向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床纵向阻力是防止线路爬行、提高钢轨纵向力分布均匀性、保证线路稳定及列车安全运营的关键因素。道床纵向阻力,受道碴材质、颗粒大小、道床断面、捣固质量、道床脏污程度以及轨道框架重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结合现场实际,对于无缝线路结构,往往是轨排与道床发生相互作用,在现有技术中,有砟道床纵向阻力作为无缝线路轨道结构设计参数,在采用单向加载的测试方法进行道床纵向阻力-位移曲线的测试时由于仅是单向单调荷载作用下道床阻力性能的测试,无法能够模拟循环往复纵向荷载下有砟道床的受力状态;并且不能分析在周期性荷载下的有砟道床的弹塑性变形规律,为实际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以及长期服役状态下道床纵向阻力性能的演变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建立装置、方法及系统,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建立装置,所述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测试模型建立装置包括:
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一阻力滞回性能测试设备发送的位移数据及阻力数据;
曲线绘制单元,用于依据所述位移数据及所述阻力数据绘制道床纵向阻力-位移关系曲线;
特征参数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道床纵向阻力-位移关系曲线提取加载曲线峰值点处的第一阻力参数与第一位移参数、卸载曲线终点处的第二阻力参数与第二位移参数;
测试模型建立单元,用于依据加载曲线峰值点处的第一阻力参数与第一位移参数、卸载曲线终点处的第二阻力参数与第二位移参数、初始弹性刚度以及预设定的初始比例系数常数建立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建立方法,所述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测试模型建立方法包括:
接收一阻力滞回性能测试设备发送的位移数据及阻力数据;
依据所述位移数据及所述阻力数据绘制道床纵向阻力-位移关系曲线;
从所述道床纵向阻力-位移关系曲线提取加载曲线峰值点处的第一阻力参数与第一位移参数、卸载曲线终点处的第二阻力参数与第二位移参数;
依据加载曲线峰值点处的第一阻力参数与第一位移参数、卸载曲线终点处的第二阻力参数与第二位移参数、初始弹性刚度以及预设定的初始比例系数常数建立道床纵向阻力滞回性能测试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79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