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声波控制的睡眠改善装置和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37912.1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8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楚翘;马碧云;韦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1/02 | 分类号: | A61M2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声波 控制 睡眠 改善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声波控制的睡眠改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长期失眠会对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明显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意外事故。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焦虑和担忧的状态,患失眠的人越来越多,失眠虽然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
对于睡眠障碍问题,现在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其中大多数以几种方式相结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安眠药并辅以心理治疗进行。理想的安眠药应该具备能让人快速睡眠,对睡眠结构不造成紊乱,无宿醉作用,不引起人体的耐药性、依赖性、成瘾性、无活性代谢产物及同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等条件。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符合上述要求的药物。现在一般的安眠药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入睡。有的安眠药在开始服用时常常会出现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等,长时间使用会产生体内滞留,或者是由于用量不当,都会造成体内药物的积聚,疗效下降,影响睡眠结构。
心理治疗包括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精神分析以及漂浮疗法等在内的许多心理疗法对由紧张、抑郁、兴奋、焦虑、恐惧等情绪引起的失眠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这些有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必须通过消除心理障碍才能得以根治。在目前的临床实际中,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还难以普遍展开。
此外,新兴起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还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常采用声、光、电、磁等手段作用于人体,以稳定患者情绪,进而诱导睡眠。物理治疗虽然见效慢,但是没有药物治疗对肝肾的损害,也不会引起宿醉效应,因此可以长期使用。比如天津大学的林冬冬等人所研制的连续经颅刺激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产生交变磁场,通过这种交变磁场可以以很小的衰减穿过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并在脑内产生反向感应电流,刺激脑干网状结构系统睡眠控制区域的神经元,引起神经递质的传递等电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从而对大脑的睡眠活动区域加以有效诱导、控制睡眠过程,解决失眠问题。但是,该系统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参数需要由电脑端设置,并经过有线传输,功耗高,便携性差且电脑存在对睡眠不利的电磁辐射。另外,系统通过大线圈产生能覆盖整个大脑的磁场,但是并不是大脑的所有部位都适合磁场刺激,因此该方法是有缺陷的。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声波控制的睡眠改善装置和方法,通过声波通信实现无线控制,可减少额外的电磁辐射;采用分部式线圈产生诱眠磁场,可以对数个控制睡眠的区域作精准刺激,同时具有携带方便,功耗低等特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失眠疗法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控制的睡眠改善装置和方法,使用声波通信方式控制磁场的变化治疗失眠。
一种基于声波控制的睡眠改善装置,其包括手机客户端和诱眠磁场产生端,两者之间通过无线通信连接;手机客户端负责发送指令调节磁场的变化模式,变化模式的内容包括波形、频率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诱眠磁场产生端负责接收指令,并解析相应信息,通过分布式线圈产生相应变化的磁场,对数个控制睡眠的区域作刺激,以诱导睡眠。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机客户端包括人机交互界面、数据分析处理单元和音频硬件单元;其中,人机交互界面负责用户控制参数的输入,并向用户显示当前装置的工作状态;数据分析处理单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输入的控制参数,生成指令代码,并将代码按照设定的方式进行编码和调试,同时也对从诱眠磁场产生端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音频硬件单元为手机的麦克风和喇叭,其中麦克风用来接收来自诱眠磁场产生端的反馈音频信号,喇叭用来将经过编码,调制的用户控制指令以音频的形式发送给诱眠磁场产生端。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客户端是一个含可实现声波通信的App的智能手机或者其它智能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79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