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生态减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7106.4 | 申请日: | 2017-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0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滨;薛洋;宋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水(北京)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C02F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张丹 |
地址: | 1013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筒 河道 炭化 细沙 处理柱 填充料 晾晒 双氧水浸泡 生态 池塘淤泥 河道治理 颗粒铺设 密封静置 天然物质 填充处理 海泡石 混合水 洁净度 麦饭石 相容性 自清洁 夯实 填满 压实 蛭石 竹子 平整 自制 铺设 土壤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生态减渗的方法,属于河道治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将竹子制成竹筒,并将竹筒用双氧水浸泡后晾晒,再将晾晒后的竹筒进行炭化,得炭化竹筒,接着以蛭石、麦饭石和海泡石为原料,混合水和池塘淤泥,得到填充料,将填充料填满于炭化竹筒内,密封静置,得处理柱,随后在清理后的河道表面铺设细沙,并在细沙表面布满处理柱,同时用细沙填充处理柱间的间隙,对其平整夯实后,用自制的保护颗粒铺设于处理柱表面并压实即可完成河道生态减渗。本发明采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物质,与河道的相容性好,不易破坏水相、土壤相、气相和生物相的相互联系,同时有利于提高水的自清洁能力,提高了水的洁净度,可广泛应用于河道减渗系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生态减渗的方法,属于河道减渗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生命的重要支持系统,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系统连续性、生态稳定性的保障,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线。目前,河流生命健康状态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河流生态修复需求越来越大。河流水量的多少和有无则成为干旱地区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水是河流生命健康及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决定性因子。 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干旱缺水,河流水量小甚至干涸,难以满足河流生态修复需求。针对干旱地区有限的水资源量,砂砾石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对河道进行减渗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目前,用于河道减渗的材料和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种:1、混凝土,一般采用现浇或是与块石、预制板结合对河道进行硬护砌;2、土工膜,直接铺设进行防渗;3、粘土,铺设一定厚度的粘土或膨润土层进行防渗;4、膨润土防水毯,直接铺设进行防渗;前两者虽能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但对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不良影响,有损水相、土壤相、气相和生物相的相互联系,破坏了河流自然生态系统,河水失去自净能力,水质恶化加快;第三种材料相对前两者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略小,但在河道中增加了一些难降解的异物层,与自然河道不太协调,同时,一旦受洪水冲刷可能会被成片掀起;第四种材料粘土层防渗则生态效果良好,但在山区砂砾石河道中存在抗冲刷能力弱的缺点,也有部分地区存在粘土短缺的情况,并且膨润土防水毯减渗基本是无法恢复的,且会隔断减渗层上下微生物等的迁移,从而导致减渗层以下包气带净污能力大幅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传统的河道减渗方法对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不良影响,有损水相、土壤相、气相和生物相的相互联系,破坏了河流自然生态系统,使得河水失去自净能力,加快水质恶化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河道生态减渗的方法,本发明首先将竹子制成竹筒,并将竹筒用双氧水浸泡后晾晒,再将晾晒后的竹筒进行炭化,得炭化竹筒,接着以蛭石、麦饭石和海泡石为原料,混合水和池塘淤泥,得到填充料,将填充料填满于炭化竹筒内,密封静置,得处理柱,随后在清理后的河道表面铺设细沙,并在细沙表面布满处理柱,同时用细沙填充处理柱间的间隙,对其平整夯实后,用自制的保护颗粒铺设于处理柱表面并压实即可完成河道生态减渗。本发明采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物质,与河道的相容性好,不易破坏水相、土壤相、气相和生物相的相互联系,同时有利于提高水的自清洁能力,提高了水的洁净度,可广泛应用于河道减渗系统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取竹龄为3~5年的竹子,取竹子的主干,并使用竹子的主干制备成高为25~30cm的竹筒,将竹筒浸泡于质量分数为5%的双氧水中,浸泡5~6h,随后将竹筒取出,自然晾晒2~3天;
(2)将上述晾晒后的竹筒放入管式炭化炉中,使用氮气保护,以5℃/min升温至170~180℃,保温70~90min,再以3℃/min升温至430~470℃,保温炭化8~12h,自然冷却至室温,收集炭化竹筒,备用;
(3)按质量比6:7:2~6:7:4,将蛭石、饭麦石及海泡石放入碾磨机中进行碾磨,过150目筛,收集过筛颗粒,将过筛颗粒与过筛颗粒质量30~35%的含水量为70~75%池塘淤泥混合均匀,得填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水(北京)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京水(北京)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71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