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腔Fano共振的传感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2629.X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9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宋跃江;彭云冲;缪亚冬;李密;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1 | 分类号: | G01N21/41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fano 共振 传感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于轴对称光学微腔的Fano共振传感装置,包括轴对称光学微腔和耦合波导,轴对称微腔为柱型,包括直筒型实心圆柱微腔,直筒型空心圆柱微腔,微泡状(microbubble)实心柱形微腔,微泡状空心柱形微腔,微环腔,金属包覆柱形微腔等;微腔的材料是二氧化硅,高分子聚合物,光学晶体,半导体材料等;耦合波导是直径为0.5~1.5微米的光纤锥,高折射率的耦合棱镜,片上集成波导等。微腔中离散的高阶回音壁模式与连续的背景光相消干涉,能够稳定、有效的产生动态变化的Fano共振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传感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基于微纳结构上的Fano共振传感技术。
背景技术
生物化学传感技术作为生命科学大学科背景下的重要方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生物分子的检测技术以传统的分析方法即化学法为主,常常包括了一系列繁琐的操作过程,而且周期较长,远不能适应实际需求。20世纪末,科学家就开始了对专一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得益于生命科学、分析化学、物理学和信息学等领域的交叉发展,基于微纳结构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Fano resonance(FR)概念起源于量子物理领域,于1961年被意大利裔美国科学家Ugo Fano提出。处于离散激发态的电子和具有相同能级的连续态发生量子干涉时,会产生非对称的共振谱型,也就是以Fano命名的FR。后来,FR概念由量子物理领域引入到经典光学领域,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和探索。在经典光学中,连续的背景散射光和离散的共振散射光相消干涉会产生非对称的Fano共振谱型。在共振点附近,相位和幅度的急剧变化使得FR在慢光与快光,光开关,生物化学传感,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科学家们在光子晶体,半导体系统,等离子微结构,光学微腔等各种物理结构上展开了大量研究,力求以简单的结构稳定的激发出FR谱型,并应用到相关领域。
在各种微结构中,回音壁模式(whispering gallery mode,WGM)光学微腔具有超高的品质因子(Q值)和极小的模式体积,吸引了全球众多研究小组在WGM微腔中研究FR的激发与应用。根据已经发表的文献记载,在WGM微腔中,激发FR的途径有三种。第一:高Q值模式和低Q值模式的干涉:通过直接耦合的微腔组合,间接耦合的微腔组合,亦或是单个微腔中模式干涉都可以实现FR的激发。第二:高Q值模式和混沌模式的干涉:北京大学肖云峰研究小组在《Tunneling-induced transparency in a chaotic microcavity》中利用自由空间光在变形(deformed)微腔中同时激发高Q值WGM模式和混沌模式,两者的相消干涉产生动态变化的FR;第三:动态调节微腔内增益(或损耗)或者微腔之间耦合强度。华盛顿大学的LanYang研究小组通过在WGM微腔中掺杂铒离子,利用泵浦光在微腔中产生动态增益,实现了动态FR的激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26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