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多孔介质渗透性实验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32169.0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0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春;柯后其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多孔 介质 渗透性 实验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验测试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多孔介质渗透规律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多孔介质,如砂岩、土壤、人造颗粒状材料的堆积体,一般是由多相物质所占据的共同空间,也是多相物质共存的一种组合体,没有固体骨架的那部分空间叫做孔隙,由液体或气体或气液两相共同占有,相对于其中一相来说,其他相都弥散在其中,并以固相为固体骨架,构成空隙空间的某些空洞相互连通。其主要特性包括孔隙度、浸润性、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其中,渗透率是渗流力学及有关的工程技术的一项重要基础数据,常常需要在实验室中予以研究。利用超临界无毒流体,可拥有研究污泥的相应特性。如专利号CN201210003882.8、CN201210312830.9、CN201510127719.6、CN201510128881.X等。但上述专利或没有涉及对多孔介质的渗透性研究,或其提供的实验装置无法实现对多孔介质渗透性的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利用现有的超临界流体处理污泥的装置,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与改造,使其能够用于多孔介质渗透性的研究,从而实现在实验室内能够测试研究多孔介质渗透规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试多孔介质渗透性实验平台,由第一气源模块、第二气源模块、反应器模块、回流模块、抽真空模块、气液分离模块、网孔板模板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网孔板模块,包括网孔板、长条板,网孔板为平面板材,其正面带有若干组呈均布的安装孔,且与地面竖直,所述的长条板设在网孔板正面靠下侧,且呈水平布置;
所述的第一气源模块,包括总进气阀、制冷箱、制冷进气阀、CO2泵、第一单向阀、缓冲室、第一控制阀、第一流量表、第二单向阀、第一压力表、第一安全阀,所述的总进气阀、制冷箱、CO2泵、第一单向阀、缓冲室、第一控制阀、第一流量表、第二单向阀依次用导管连接,所述的制冷进气阀进口与外部制冷源连接,其出口与制冷箱连接,可将制冷箱贮存的气态CO2制冷成液态CO2,所述的缓冲室上还设有安全控制口,分别与第一压力表、第一安全阀连接;
第二气源模块,由气瓶、第三控制阀、第一减压阀、第二压力表、第四控制阀、第二安全阀组成,其中气瓶、第一减压阀、第四控制阀依次用导管连接,所述的第三控制阀的出口与气瓶出口连接,其进口与制冷进气阀出口连接;第二压力表、第二安全阀均与第四控制阀出口连接,第四控制阀进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出口连接;
所述的反应器模块,包括进气检测表、第五控制阀、若干个反应器、第六控制阀、出气检测表,
若干个反应器完全相同,且均为带进口、出口的柱状筒形结构,每个反应器的进口上均带有进气阀,每个反应器的出口上均带有出气阀;
所述的第五控制阀进口、进气检测表均与第二单向阀出口连接,第五控制阀出口分别与每个反应器的进气阀连接,每个反应器出气阀均与第六控制阀进口连接,第六控制阀出口与出气检测表连接;
所述的若干个反应器,均沿气路方向自上而下,平行安装在网孔板上,且下端均紧贴于长条板的上表面;
所述的抽真空模块,包括真空泵、第八控制阀,真空泵的抽气口通过第八控制阀与第六控制阀出口连接;
所述的回流模块包括回压阀、回压缓冲室、第三压力表、第九控制阀、回压泵、第十控制阀、第二水箱,所述的回压阀出口、回压缓冲室、第九控制阀、回压泵进口依次连接,第三压力表与第九控制阀进口连接,回压泵进口还通过第十控制阀与第二水箱连接,所述的回压阀进口与第六控制阀出口连接;
所述的气液分离模块,包括气液分离器、第十一控制阀、第三水箱、天平、第二流量表,所述的气液分离器进口与回压阀出口,气液分离器排气口通过第二流量表与外部气体回收装置连接,气液分离器排液口通过第十一控制阀流向第三水箱,第三水箱设置在天平上。
作为优化,所述的反应器模块中的反应器的数量为2~5。
作为优化,还包括平流模块,所述的平流模块,包括第一水箱、平流泵、第七控制阀,平流泵的吸液口设置在第一水箱中,平流泵的排液口通过第七控制阀与第五控制阀进口连接。
本发明基本工作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21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